当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人或事,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是不假思索的自动化心理防御机制促使你在行动呢?下面,我就把常见的心理保护机制交付给大家。
1、逃避,就是不去正面的应对。比如,像鸵鸟一样对危险视而不见,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就是不承认;压抑自己的感受,宁愿拼命与压抑自己也不愿去做出其它的回应;或者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
2、自骗,就是一种“自圆其说”的思维或者行为方式。比如,反向,就是即使自己心里喜欢的不得了,嘴上也要说不喜欢,反着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合理化的安慰自己;还有做错事了就狂买狂吃,之后感觉就弥补回来了的“仪式性抵消”;换一种好听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弱化事情带来的影响。
3、攻击,就是对外界采取主动的行动。比如“柿子捡软的捏”,为了发泄欺负弱者;伤害某些有共同特征的人,这些人都是无辜的,例如著名的连环杀人案中的“红裙子”;小朋友如果刚得到一个很重视的东西,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想抢他的。
4、代替,就是找一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来替换,其中有虚构的和真实的。虚构的比如幻想,有一个小朋友父母离婚,他就幻想他们真的复婚了,天天像做梦一样;真实的补偿,比如打游戏,喝酒,等消极的方式,还有学习新技能,交新的朋友,旅游等积极的方式。
5、建设,这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方式,比如做职业性的匹配,喜欢攻击的人去做竞技类的职业运动员或者警察,喜欢找茬儿的人去当辩护律师等等。
我们遇到不如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面临的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应对它。认识到自己的反应路径,就可以不被它所控制,与自己、与外界更好地相处。放轻松,安静下来给自己的保护行为归归类,也许,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