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叔叔对于他的长子已经非常恼火了,我周末到叔叔家总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起床了,我喊了你三遍了!!!”叔叔声音中带着恼怒。
“好,知道了。”我的堂弟小龙感觉到很厌烦。
“话都不听,让你做作业不做,像你这个样子怎么考高中呢?”
弟弟小龙无语,因为这样的话已经在他耳旁重复了上百次,虽然已经形成了免疫,可依旧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2
三天前,我叔叔给我打过电话来说:“你弟弟学校那边请了一位协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里老师,我去听了她的讲座,说的很在理,所以我和她预约了一下,周日晚上七点带着你弟弟和她聊聊。”
我说:“很好啊,毕竟你之前和他说了很多次都没什么好的效果,尤其青少年青春期普遍有叛逆的倾向,值得一去。”
周末这天我也过来了,叔叔提出让我也去听听,说不定对自己也有帮助,我表示同意,毕竟也没什么事情。
计划是晚上7点,我叔叔6点20分,就把我和弟弟召集起来,口里念叨着:”千万不能迟到,给人留个好的印象,宁可早去15分钟,也绝不能让别人等自己一分钟。”
我表示赞同,毕竟是对别人的尊重。
果然,我们6:40就抵达目的地。
3
这位心理老师姓陈,心理学博士,还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
进门,陈老师很热情第迎接了我们,举止端重,温文尔雅,一言一行呈现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气场。我心里暗想:毕竟是”修炼”过的!
随后他很亲切地称呼我弟弟为小龙,声音极尽温情,如春光暖暖照射的流水,温暖而让人喜欢。
她不断地向我弟弟提了问题,很多问题,准确说是很多具体而且细致的问题,我和叔叔在一旁都听得非常的认真,因为这些问题探索除了一些我们之前所不知道的事实。
我们以为弟弟学习不好是他不自觉,缺乏自律,而且笃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一直向弟弟强调要有自觉性,要负责等等。
而事实是(根据我弟弟的表述),他有些自负,过高地评价了自己,因此一些重要的课程和科目他认为没那么重要,于是上课显得不够在乎,导致成绩停滞不前(弟弟自己说的)。
4
于是陈老师把我叔叔唤到她的跟前,询问:“你觉得刚才我和小龙的沟通方式和效果怎么样?”
我叔叔点头称好。
陈老师进一步问:“那你愿不愿意以后像我一样和孩子进行沟通呢?”
我叔叔点头表示赞同,“会的。”
“好,那你说说我刚才和小龙在沟通时有什么关键的要点?”
“首先,要心平气和和他讲话;不要着急;然后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嗯,你说的,在态度上要心平气和,互相尊重,那么你有注意到我的方式和方法吗?”
叔叔愣了一下,好像没要get到这个要点。
我也在听,我的想法是:方式方法就两字——提问,因为我全程听到的都是陈老师在提问题,加上少有的确认,似乎对方心里面就有答案,只不过对方还不太清楚,于是陈老师就通过自己的提问,让这些想法和答案清晰化和具体化,好像是自己说服了自己,而且是用陈老师的思路,在她的引导下说服了自己。
当我正准备插进去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是,陈老师一眼看出了我叔叔沉默是的窘迫,于是给出了答案:我刚才做的就是澄清具体化,因为我全面地搞清楚了孩子的状况,具体到每一个科目,每一位老师,将这些内容澄清,让孩子明白且确认自己的问题所在,再引导他尝试去找方法。
“澄清具体化”,我很庆幸自己学了一个新名词。
5
其实到这里问题差不多交流完了,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这是陈老师文:“其他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弟弟和叔叔纷纷表示没什么问题啦。
然后陈老师讲目光投向我,问我作为哥哥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来了,于是说了自己的看法:
“谢谢陈老师的解答,对于我的弟弟,在我看来他有两个方面需要老师您的帮助,希望你可以给他一些建议,一方面是他的生活习惯比较差,比如早上起床总是起不来,中午吃饭都需要我叔叔左一次右一次地喊:另一方面刚才你也和他一起分析得出结论了,我弟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到位,也就是说他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思路不是很成熟,所以希望陈老师能够给他一些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说完,我认为自己说的没毛病,正等着她揭晓谜底。
不过她不按套路来,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问了我一句:“你怎么判断出来小龙就一定是生活习惯差和需要思路思维的指导呢?”
于是我极力用尽自己表达的能力,详细例举了我所了解到的事实,内容翔实,情节丰富,算得上是一次标准的自我论证了,以试图让她认可我说的是正确无疑,而且我也对自己的表达充满信心。
没想到陈老师居然摇了摇头,对我说:“你刚才说的都是事实,可是他真的就是习惯差吗?你认为他习惯差,他自己就一定习惯差吗?”
我坦白回答说:“这倒不一定!”
于是,她把自己跟前的杯子放到我的跟前,问我说:“你告诉我,这是什么?”
我一愣,不就是一只杯子吗?但觉得不妙,不能按她的思路回答,其中必然有预先设置好的陷阱,就等着我往里面跳呢,我那时虽然明知是陷阱,却也不得不做出回答。于是笼统地说:“这是一个工具。”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我,我的叔叔和我的弟弟,当然还有陈老师的两个助理。
不过陈老师依旧温文而且淡定,语气平淡,继续问:“那你弟弟小龙认为这是一个工具吗?”
我说:“我可以向他说明这是一个工具。”我的语气不卑不亢,自信而且沉稳。
我忽然看到陈老师眼中一道金光闪过,语气开始变得凝重:“那如果我说这是一只马桶,我就是用马桶喝的水,你觉得怎么样?”
马桶!!!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无形之中有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觉,我不是来干架的,也没必要在口舌上争一生胜负。
于是微笑这说:“用马桶喝水,听起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其实我当时想补充的是:“马桶不是工具吗?”不过我瞬间咬住了舌头,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微笑。
陈老师见我有妥协之势,于是又恢复温情,语气再次柔和:“因为我小的时候,我奶奶就告诉我,喝水要用马桶,而我刚才给你递过来的就是马桶。所以你刚才说你的弟弟习惯差,那只是你认为你的弟弟习惯差,他自己不一定这样认为啊,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别人的行为表现盖棺定论,而是一同去搞清楚为什么你的弟弟并不认为那样做是生活习惯差,一同去探索好习惯的标准,你明白我的意思了没?”
我听完发现果然在理,于是迎合说:“相当于就是需要搞清楚为什么用来喝水的不是杯子,而是马桶,然后再一同探讨喝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不一样,我以为是这样,然后就断定事实应该和我想的一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陈老师很满意地点了点头。
6
我似乎也想清楚了一些东西,进一步补充说:“看来对同一件事物和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往往会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别人,希望或者是强迫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以同样的视角和眼光看待问题,因此有了暴力,有了冲突,有了伤害,当我们却还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因为和我们不一样就是错的。”
陈老师非常欣赏地看着我:“你说的对,把我接下来想要说的话都说的差不多了。”
然后,她回过头对我弟弟说:“小龙,我希望你也可以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一下爸爸和哥哥的看法,尝试着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达成共识,好不好?”
“好,我知道了,陈老师!”我弟弟心领神会地说道。
这次咨询这样算是结束了,我门纷纷表达了对陈老师的感谢,临走之际我还引用了一句看似夸张却无比真诚的套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门后走在街道上,我心里头感觉无比的畅快,原来每一个人的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个性化的思想、经历、经验和价值观等构成,当我们打算用自己这一个世界去衡量评判他人的另一个世界时,甚至还妄想给他下定论,错误和悲剧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