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句句戳心,赤裸裸地指出了成人在儿童面前的真实面目。
作为成人,我们必须时时反思,我们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是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还是成为了他们成长的障碍?我们必须从儿童的非正常反应,例如哭泣、打闹、发脾气等等,看到背后真正的问题。正如蒙台梭利指出的,“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都给我们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儿童每一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部表现,这种冲突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是对不相容的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应该理解为更高的品质寻求展示的一种表现”。孩子的这些表现其实恰好反映了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儿童是如此的特殊,对于教师而言,责任重大。教师能否对儿童采取正确的态度,决定了其教育工作的成败。这种态度的前提是教师能够理解到人类的性格中的根本缺点,并有意识地加以克制。首当其冲的缺点便是发怒。
教师不能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儿童是错误的。“当我们由于自己的缺点而遭受指责是我们种业潜意识地掩饰它们。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在保护自己,是在为自己的罪恶辩护。”蒙台梭利深刻地指出,“首先让教师清楚她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的知道如何清楚儿童眼中的尘埃。”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尤其是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发怒去压制儿童,要儿童尊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因为这其实是一种早期社会的君臣统治形式。
总体而言,这一章是非常振聋发聩的,因为它要求我们作为成人,必须首先正视自己人性深处的缺点,并且要求我们在儿童面前加以克制。这是非常高的道德要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最多的其实孩子家长要求孩子“听话”,但是这种要求背后其实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压制,有时这些要求也不尽合理。这一章在承接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转入了一个新的角度,指出了成人之中的教师应该怎样去做——认清人性的缺点,克制发怒,在儿童面前保持谦逊和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