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个月初,有这样一条消息出现在各大新闻客户端:李昕泽以00后的身份出任CEO,管理300多名员工。更吸引眼球的,是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在网上怒怼各大互联网巨头,比如阿里和小米等。但消息被报道不久,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又相继出现。
类似的新闻其实出现过不少,如超级课程表CEO余佳文,礼物说CEO温城辉,神奇百货CEO王凯歆……但幕后事实和最后的结局也在不久被众人周知,几乎都是昙花一现。
除了事后诸葛亮般的洞见,捧得越高摔得越狠之余,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新生一代正在成为职场新的主力军。身处职场的这几年,愈发感受到了这种趋势:不仅向前看学习老司机的经验,也要往后看了解95甚至00后在想些什么。
02
也许是有了这样的意识,自己认识的95后甚至00后也越来越多。也时常会收到类似的提问:我在学校有自己的创业项目,目前看来前景还可以,毕业后是应该直接去创业,还是选择一家公司先磨砺几年?
深圳的确是创业之都,随意在一家餐厅,咖啡厅甚至走在路上,都能听到创投、融资、上市等词汇。在这样的环境中,身边有不少好朋友早早也走上了创业之路。有的小有成就却每天如履薄冰,有的创业失败回去上班,有的失败后又二次或三次创业。
基于这样的情况,对于99%类似的提问,回答都是不要刚毕业就创业,那样等于失业。凡事也都有例外,因为仅分享几点个人感受与建议。
03
社会创业与校园创业是两码事。
校园创业成功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有幸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大学四年没找家里要过学费,或大学已经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两三年后再观察,绝大部分都走上了上班这条路,只是还会随时做好创业准备。
问及创业失败最大的体会,他们给的答案也类似:校园创业与毕业后创业是两码事,当初想的太过简单。
学生时代的创业,多少会有导师与学校给予帮助与扶持,无论是经营或是管理也都不要求十分完善。而步入社会后的创业,没有了前辈的支持,自身的责任与压力越来越大,可谓是出了门便不会再有蓝天。
04
就是太年轻,没有别的理由。
"你还太年轻"这句话,任何人听到都会心生不满,对于在校创业生更是如此。我本人有过在没被对方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被说太年轻的经历,当时差点直接怼回去,最后只是心里默念,走着瞧吧。最后,毫无疑问的,事实证明我确实太年轻。
在社会上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去谈业务,谈合作,就算是普通的聊天,很多老一辈的人会摆出一副你还太年轻的姿态,压根不给你说话的机会。等到后来明白了当初别人这样做是对的,自己时常也会这样对部分人。有很多很多事,不到一定年龄,就是没法想明白。"年轻"不单单是在说阅历不足,更多时候是在说年纪太小。
05
不可忽视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优秀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时,会比其他人少了一种经历:为别人工作的经历。选择都是不可逆的,你可以靠自己单打独斗把一个人活成一个队伍。但由于缺少了系统化的职场历练,很难在后期把一个队伍又活成一个人。简单来说,创业虽然让你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失去了向公司高层与老板学习的机会。而老司机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强调了很多次。
这就好比一个人每天健身,但从未接受过教练的亲自陪伴与指导,也许能靠自己找到正确的健身之路,但更大的概率是没健身几天便拉伤了身体。这样的人有一个通病,他们不会承认自己在摸索的过程付出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成本,只会讲述自己现在的既定成果。一如大部分刚毕业的创业者,只会强调自己的所得,却不会承认沉没成本。
06
不管你看不看得见,天花板就在那里。
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跨过去便能突破,跨不过去便停留。职场新人一生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是由他跟随的老板所决定的。这个时代优秀的人非常多,卓越的人却不多。这也决定了为什么很多人的公司规模永远也做不大,而从超级巨无霸企业出来的人往往能做出一定成就。老板是什么人,下面的员工就都是什么样的人。而刚毕业就创业,自己就是老板,公司做到一定时候,自己反倒成了公司最大的发展障碍。
人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点或是中途都只代表暂时具有一定优势,能走得更远走到最后才算赢。如果已经占据了优势,需要做的,不过是将优势放大,以现有优势作为跳板,找合适自己发展企业沉淀几年。等到它日水到聚成,方能王者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