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于“读书机器”这个词并不陌生,什么叫做读书机器?按照我们众所周知的情感逻辑可以这样理解:读书读死了,就成了书呆子,除了读书,只会读书。
★什么是读书机器?
读书机器是我们中国高考体制下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思想: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在中国高考体制下,读书机器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资源和能力分配不均的社会,在这个拼爹的时代,高考或许给了我们一点点公平的希望。于是,为了拿到高考那张通往我们唯一出路的通行证,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甚至放弃了我们所有的兴趣爱好。在中国高考体制下,读书机器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扮演的角色。
★沦为读书机器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我们为了高考放弃了所有,可是结果呢?有的人轻轻松松拿下了年级第一,有的人废寝忘食却沦为了班级屌丝,是因为努力程度不够么?老天爷再不公平,最起码每人每天24小时它还是不会赖账的。既然人的精气神投入都差不多?那么问题出在了哪儿?答案出现在了思考上面。如果我们必须要做读书机器,那我们也要做会思考的那个。
★为什么沦为读书机器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因为我们被定制了,学校老师教啥我们学啥,也不问问到底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高考是我们自己通向未来的主观努力过程,定制却出自老师之手。提线木偶式的教学让我们对于知识信息的认知水平杂乱无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再牛的咖也不能把鸡群全部、同时立成和鹤等高。
★融进去,我们就真的化了——保持思考的真我。
出一道题,考考你的记忆力:
有一辆车,车上有8个人;第一站,上来了3个,下去了5个;然后,上来了5个,下去了8个;然后,上来了8个,下去了2个;然后,上来了2个,没有人下去;然后,上来了4个,下去了一半的人。现在请问,车走了多少站?
你可能会说我耍流氓,你为什么不早说?但是你觉得这是我的义务吗?为什么你自己不早点发现?这就是我们学习常遇到的窘境———当学校老师给予的知识点信息太多,多到无法和你能承载的知识量相匹配,你就会散焦,丢失自己。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问,在提问中思考,让知识点为你服务。
否则我们的时间、精力会被融化掉,一点余地都不留给我们?你,还有多少光阴可以浪费在高考上?
★通往成功的路径=保持思考的真我。
补习班或者自学都是量体裁衣解决自身盲区不错的方式,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知识信息输入匹配我们的输出。但在做出行动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相关。它为什么重要?所提到的知识点即高考会考吗?第二、证据。我们怎么知道它是对是错?有证据表明吗?以前考过类似的真题吗?第三、视角。如果站在其他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呢?第四、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是否举一反三?第五、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当所有的人都被灌下盲从的愚人水时,他们全都会失去自我,他们会按照巫婆的计划去达成她想到达的世界,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喝要么不喝?我选择不要喝下这碗愚人水,因为我要找到事情的真相,我要为我爱的人找到解药。否则这个世界仅存的真我也会从清醒走向迷失。当我还是我的时候,思考一会儿,问:我这台机器,如何能够到达我的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