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摘录:第三章、第四章
第三章
小公司一开始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向大公司那样全面铺开业务,即使创始人有很高的心气,也需要从一个突破点开始做起。
他们的数据数量和商业规模本身是一笔大财富,但是在变现之前,他们并不等于钱。
因此,只要小公司的团队有技术水平,有一定市场能力,认准了方向,愿意做其他公司不愿做的脏活、累活,就会有不小的成功机会。
谷歌在只有2000人时,把8万人的微软打得四处找牙;脸谱网只有800人时,把15000人的谷歌也折腾的够呛;再往前英特尔几千人时,挑战10万人的摩托罗拉也是屡战屡胜,但是后来几百人的ARM公司(半导体知识产权提供商)却把几万人的英特尔挤出了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市场。
其一,成功的小公司是用洋枪洋炮对付行业中现有大公司的大刀长矛。
其二,从生产关系来讲,成功的小公司和现有的大公司不属于同一代。
这不仅要看小公司的执行能力,还要看他的对手有多么灵活,如果对方是一只非常会跳舞的大象,蚂蚁的机会就不大。
而在生产关系中,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时体现在员工和公司老板的关系上)以及利益的分配关系。
小公司能够成长起来最终靠的是将产品和技术做好。
在文艺复兴之前,进步的力量已经在聚集了。只是过去大家没有注意而已。
已经落伍的公司,除了认认真真补课,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强调下半场呢?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过去20年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阶段,所以希望炒作一个概念让别人相信自己在今后还有希望。 其实对于一个持续发展的产业,任何时候进来都不算晚,因为在任何产业中总是有后起之秀。
但是没有一个是靠炒作概念做成的。
中学生们的社交依然在那里,只是形态改变了而已。
第四章
其实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自己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
新员工永远只占公司总人数的一小部分,因此他们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方法。
这就是全公司处于未工作状态的结果。
大部分年轻人只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他们的表现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角度去工作。
有道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伪工作的管理者便是如此。
勤能补拙并没有科学依据。
从教育下一代的角度上看,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我们很多人做事情都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世界上凡事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却有好与坏之分。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太多熟练工种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因为他们的技能过时了。
今天掌握一门外语,可能还有工作,十年后因为有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大部分翻译都会失业。
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不仅理解了他的问题,而且对人性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相反,当对方看法和我们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凡是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说过,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相互学习。
我发现得到订阅者的水平和求知欲望在整体上要高出一大截。
这也再次证明了纽曼的观点,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各种益友,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离最好就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