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了方便教育教学工作,每学年开学初,办公室人员都需要调整。每个办公室都留下了一串串温暖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校园一楼的101室。
(一)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落坐,看到桌上的花瓶,惊喜便从眼里跳出来。
凝视花瓶,停睇不转。花瓶里的花换了,这次有一个可爱的雪白毛绒小熊,胸前有“天天快乐”字样。几枝火红色的塑料月季花,团团围着小熊,守护着小熊。花色热烈,鲜艳,明快。
继而,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微笑,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十几天前,刘老师与小郑整理办公室,发现我办公桌上仅有书本,无任何生机。为了让我的工作感到惬意舒适,就特意帮我在桌上插了一瓶鲜花。那是数枝盛开的粉嫩色百合与火红色、鹅黄色的康乃馨。
每当我下课回到办公室,百合的香味扑鼻而来,心头就轻轻荡漾起愉悦之微波。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了,鲜花蔫了。
刘老师倒掉花瓶里的水,重新注入水,并插上永不褪色、打蔫的精致毛绒饰品,她说,这种花可以持久观赏。
我姑且把它叫做“心灵之花”吧,因为同事们美好的心灵如同这永不凋零的美丽的花朵一样。
日常生活中,虽然只是平凡之举,但足见同事间的深切关怀与关爱。
数学校老师与郭老师时常为早读的语文老师备好一杯热水。走进办公室,手捧带着温度的水杯,瞬间,一股暖流从指尖传遍全身,感动之情无以言表。
此刻,校园里传来娓娓动听的讲课声,洋洋盈耳的读书声。我独自享用着办公室的温暖。窗外,阳光明媚。
(二)
上课铃声响了,大家你出我进,工作协调有序。
课后,办公室总是出现小李与级长匆匆忙忙的身影。
小李常常是双手托着从教导处为大家领来的一沓教研本、备课本、教学计划纸张等。进门后,左手托着,右手便按次第麻利地取下一本,又往每张办公桌上一放。然后才坐在自己的办公椅上,打开电脑,继续忙工作了。她的热心与细心,总是让办公室的老师们从心底腾出欢喜与感动。每每遇此,大家会忙不迭地说:谢谢,谢谢!
办公室若走进一位中等个儿,穿红色风衣,鼻梁上架一副金边眼镜,白肤色的美女老师,她一定是级长。她会站在办公室中间,一脸严肃地说:班主任都在不?一扫视,在。接着说,刚才学校通知......大家赶快弄,不要耽误事。
大家闻此,“唰”的一下,赶紧都在电脑上先干此项紧急工作了。手指噼哩啪啦地敲着键盘,眼睛紧盯着电脑,唯恐出差错,唯恐落后,唯恐到时间点完不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年龄大的老师手底下稍微慢一些,敲着敲着,咦,这下一步怎么办呢?遇到问题了,不会操作了。
不忘喊一声:xx,过来帮忙看看,我的电脑怎么了?年轻人一边敲着键盘,一边脆脆地应道:嗯,怎么了?哦,稍等下!
随即起身,走过来,亲自帮忙操作。真神奇,电脑就在纤纤擢素手中,就那么点一下或两下,好了,完全好了。大家又一起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之中。
有彼此,又不分彼此。大家携手,一起快乐前行。
偶感困顿,马老师诙谐幽默的调侃声传来,大家侧耳听之哈哈大笑。笑声在101室回荡。所有的疲惫,像被一股清凉的溪流冲走了,没了,确实沒了。倍感清爽,精神抖擞。
最后,有一位小可爱不得不提一下,九零后的美女—一小党老师。只是她来到办公室,时间不长,休产假了,祝她们母子健康快乐!
当然,期间,还有与我们一起,又从办公室升职搬出去的教导处主任小雷老师,扶贫办主任小刘老师。
人世间,凡来尘往。总有人会记得你,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三)
下午,学校例会结束后。
办公室仅剩刘主席,小郑贵妃,我。有点累了,我们仨一致同意休息会再回家。
此刻的我们是那么的惬意,快乐。谈话内容天南海北。
不知怎么,话题首先牵引到刘主席上学及工作经历。虽说她老家在山西,但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渭南就读上学。原来她是地道的渭南市人,难怪她的渭南方言,普通话讲的那么标准,到位。“她是山西长大的”的猜想从此隔断。
提到上学,小郑贵妃兴致勃勃。她说,上学时,有一位英语老师,上课这样对同学们说,你们一点不懂“哈数”。自己当时以为“哈数”是个英语单词,脑子不停的打转,尽想,“哈数”是哪个汉语意思呢?她一边说着,一边好像还沉浸在上学时的认真听讲中。凝神,望着天花板,一幅沉思的样子......她神采飞扬地讲着,我与刘主席津津有味地听着。不停地“嗯,啊”,附和着,笑着。哈哈,故事搞笑吧。
我脑中也立刻浮现,我上学时,有人讲的英语故事。有人问对方,“眼镜”用英语怎么读?对方会很流利地回答“隔玻璃看”。又一阵笑声漂过。
后来谈及地方方言。刘主席一马当先:你们说,“气球”用方言怎么说?我像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的孩子一样,赶快抢答:吹胀妮。她说,渭南塬上人把“气球”叫“吹圆捏扁”,山西方言叫“洋尿泡”,而把“长”叫做“chuo”。哈哈哈哈,方言听起来真有意思。
小郑贵妃接话了,她总是能将谈话气氛掀到高潮。她说,她的儿子大俊不会说陕西方言。有一次,她故意逗孩子,用方言说话。刚张口说了一句,孩子立马捂住她的嘴巴,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你别说陕西话了。我想,若干年后各地方言会不会就消失了呢?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在我们的谈笑声中掩面逃走了。
今日立夏。
(四)
今天,101室的姐妹们应扶贫办主任刘静之邀,又相聚在这家餐馆。
这家餐馆是以一种特色菜“老碗鱼”出名的。
热情的刘主任早已为大家预定好了“大荔包间”。放学后,姐妹们坐刘主席与李富婆的专车,很快,到了地方。餐馆不是很大,但很干净,温馨。进入包间,“好熟悉而又温暖的感觉!”“哇,又是我们上次吃饭的包间!”不知谁喊道。
坐定。刘主任笑容灿烂,慷慨地双手一摊:随便点菜,难得请大家一次。姐妹们哄地一下笑了,嚷嚷着要点什么什么菜。于是,由小郑贵妃把关,按大家喜欢的口味一一点好菜。
不大会儿,随着咯咯咯的鸡叫声,“抬轿鸡”来到了房间门口。打开房门,哇塞!红红的小轿子,里面摆放的是大盘鸡,很喜庆。“哐啷”,服务员敲了下小铜锣。大家立刻起身,拍照,留念。并在刘主任的召唤下,向雷主任送去了深深的问候。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兴奋,谁都又那么激动。
接着,“黄金鸭”端进来了,“老碗鱼”端进来了,“拔丝红薯”端进来了……
人到齐了。开吃。期间,刘主任举杯,感谢大家对她工作的支持。老中青三代,相聚一堂,推杯换盏,边吃边聊。工作中,大家尽心尽力,为了美好生活一起努力拼搏;聚会是另一番天地,大家无拘无束地畅谈着。
大家笑了再笑,说了再说。不管说的是什么,听者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时而开怀大笑。总之是说笑声一片。
谢谢你,让我走进你的生活。无需言说的温暖与感动。
天已晚了,谁也不肯走。是啊,同事情深何忍别,大荔包间话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