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5周六晴 D175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75
《菜根谭》劝学篇
16 宽之或自明,纵之或自化
原文:有事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译文:遇到事情着急之中想不明白的人,缓松下来可能自己会明白过来。不要过于急躁,过于急躁有可能会增加紧张情绪,使他更加恼怒从而越发弄不明白。有些人你越强迫指挥他,他越不顺从,如果放松不拘束他,这样有可能他自己会明白过来。不要过于逼迫他,这样只会引起他的反感从而更加固执顽劣。
解读: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做事情不能过于急躁。学习更是如此。人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大胖子,饭是一口一口吃的,知识也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急躁。想让别人明白道理,不能要求对方一下子全部接受。有时越急迫想要别人明白,别人越是想不清楚。就像课堂上老师们常说的那样,如果某一个问题实在想不明白,那么不如暂时先把它放下。过上一段时间,也许自己就能突然明白过来。有时候讲的人着急,听的人更加着急,着急之中双方的火气还有可能冒上来。所以在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如果一时之间实在想不明白,那么不如先把这个问题放下,休息一段时间,或者是先去学习别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再来想这个问题也许突然之间能豁然开朗。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17 节义与文章,以德性陶熔
原文: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艺之末。
译文:一个人节操与义气傲视达官显贵,文章生动高雅胜过《白雪》名曲,如果不用崇高的道德来陶冶熔化它们,节操与文章也不过是意气用事、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而已。
解读:“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在成为人才之前,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拥有清高的节操与丰富的学识,如果不用高尚的德性来要求自己,节操与学识也就会被浪费。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
对于学习求知者而言,不仅需要学好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姓李的老师调动工作到另一个城市的中学中任教。她带班主任,班中有一个叫张超的男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的运动能力也非常突出,各方面都很出色。张超对老师们很有礼貌。班里选班长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张超肯定会被选为班长。但是最终结果却让同学们感觉非常意外,班主任让另一个男生当了班长。张超感觉不服气,他去找班主任问理由。李老师微笑着解释为什么不选张超,而是选了另一个各方面也很优秀的男生。她说张超虽然待人很有礼貌,但实际上非常傲气,看不起大部分同学,也看不起某些老师。她上课的时候发现,每当有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张超脸上就露出嘲讽的笑容。被选为班长的那个男生就没有看不起人的习惯,每当有同学问他问题,他总是很耐心地解答。有些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是张超已经掌握的,他就不耐烦听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班主任最后说,班长这个职位不是自己各方面都出色的学生就能担任的,还需要有为班里同学办事情的意识。听了班主任的话,张超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从那以后,班主任发现每当其他同学回答错误时,张超脸上没有了从前那种嘲讽的笑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不仅学习的是知识,还需要学习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8 道随人接引,学随事警惕
原文:道是一件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的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译文:各种道理是社会公众的事情,因此应随着人去引导;学习就如人每天都要吃平常饭菜那样普遍,应随着每件事情而留心警惕。
解读:人生中各种道理,是社会大众的事情,因此需要有人指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能够加深自己对各种道理的认识。如果能遇到一位好的老师指导,对于人生中的各种道理有时候一下子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童年时就爱好探问事情的究竟,一次他跟母亲去医院探望一位病人,他见到医生就问一连串的问题,医生看他聪明伶俐,便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最后说道:“孩子,人们还没有详细研究过的病症多得很呢?”这句话给费莱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要当医学家,专门对付那些没有研究过的病症。费莱明长大后,果然攻读医学,大学毕业后,他进圣玛丽医院从事疫苗的治疗研究。“还没有详细研究过的病症”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想着。特别是其中的传染病症,期望能找到一种杀灭病原菌的方法。他在实验观察中偶然发现青霉素的分泌能杀葡萄球菌。从此人类的传染病症有药可救。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似乎是非常偶然的,但都是他细心观察的必然结果。
我国宋朝时候的周敦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在《爱莲说》中写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并且封莲为花中君子,引起很多文化人的共鸣。他的理学造诣很深,二程即程颢、程颐拜他为师,跟着他学习,后来二程成为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理学家。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师承的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跟着苏格拉底学习,在很多哲学问题上与老师既有一致的观点,也有不同的认识。在很多问题上,苏格拉底对他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他自己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同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对于很多哲学问题,既有与柏拉图相一致的看法,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9 拂逆消怨尤,荒怠奋精神
原文: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译文:当做事情遇到挫折失败,就想一想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这样怨恨不满的情绪就自然消失;精神稍微有些懈怠懒惰,就想一想那些超过自己的人,这样精神自然会振奋起来。
解读: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中,人们有时候都会与别人进行比较。攀比如果用在合适的地方,也能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激励与慰藉的作用。无论我们是喜欢还是厌恶,与别人比较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把学生们的成绩进行比较,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成绩与别人家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工作以后,工作成绩好坏又要与人比较。所以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对比、比照是不可避免的。比是不能回避的现象,如果我们能把比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习工作中,当我们十分努力却遭遇挫折,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时,这个时候一味怨天尤人,或者是自怨自艾,整天想自己这么努力却没有成功,这些都是无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失败的做法。如果沉溺于自责与责怪别人中,那么我们就无法再奋发图强取得成功。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多想想那些遭遇比我们更差的人。这样一对比,就会消除自己心中的怨愤。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就虽然光彩夺目,取得成就之前却付出无数艰辛,遭遇数不尽的挫折与困难。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生,遭遇无数挫折才取得辉煌成就。他执著于自己的发明事业中,一次一次的失败,他决不气馁,在失败中总结失败经验重新再战。张海迪、史铁生被严重的病痛折磨,却一直不屈不挠,积极与病痛抗争,积极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一对比,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挫折与困难实在不算是克服不了的阻碍。常作如此对比,能够使我们消除不必要的怨愤,多一些积极斗志。
20 执理病难医,义理障难除
原文:纵欲之病可医,而执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译文:放纵欲望的毛病可以医治,固执己见、过分地坚守执著某种理论道理的毛病却是难以治疗的;在做事情方面遇到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可是道义理论方面的障碍却很难消除。
解读:正如王阳明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改变一个人固有的看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坚持真理是可取的,但是过分固执地相信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真理,就容易变成自以为是了。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有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世界文化交流也就不可能实现了。坚持真理是值得赞扬的可贵品质。但是我们所坚持的到底是不是真理,这需要我们时常思考,时常将自己坚持的理论付诸实践检验。真理是不怕检验的,道理是愈辩愈明的。真理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真理通过实践检验更加证明了自己的正确可靠。正确的道理经过多方考察,经过全面的考量,更能显示出自己的正确性。经过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道理,我们可以坚持,靠不住的道理,人们自然会抛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