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小四
图 / 网络
排版 / 小四
上一次结交的新朋友还在一直联系的,还是一年前认识的,数量不多,一个巴掌够数有余。
年少的时候,怀着一颗江湖儿女心,心怀四海,想广交四海之友,能闹到一块的都交换QQ、电话联系方式。
那时没有微信,交流也没有那么的方便,手机话费很贵 ,上网也不便宜,到了最后,走的走了,散的散了,当时交友的豪情被岁月榨干的一点不剩。
在一起时掏心掏肺,离别时才知这本来就是生活的真面目。每一场离别是散场,也是相聚。索性养成了一种习惯,删通讯录,直到QQ通讯录里只剩下三四十人,手机通讯录也只有十几人,一半都还是自己亲戚的。
好友不过就是陪你走了几站的人,有说有笑,有哭有泪,伴着岁月流逝,我们也一并成长。到了站,便是再见,所谓再见不过有时也是一个念想,毕竟很多很多的人离开后,就再无联系。
人越长大,越懒的去交际,越不想去认识新人。
有时朋友一起出去玩,你叫你的朋友,我叫我的朋友,也许还凑合,后来干脆也就不凑合了,我不认识你的朋友,你也不认识我的朋友,相处时不自在,又怕自己招待不周,热了那边冷了这边,干脆也都不去了,就在自己的小圈子舒适的待着。
大伙都熟,爱说啥说啥,开点过分的玩笑也都能理解,笑笑就过去了。
大概这就是成长,就是想让自己舒适的待着,不给自己找麻烦,也不给别人找麻烦。
所以哪里还想去认识新的人呢?
大家都忙,一年365天能聚在一起的时间真的不多,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一年里朋友、家人说的话有时都没有同事之间的话多。
同事能成为朋友吗?
说真的,我从来不这么觉得,除非真的是那种三观特合得来的,不过,在一家公司里,你也总能遇上那么一个,只是最后人走茶凉,要习惯,这就是生活。
在一起时珍惜就好,才能散场时做到好聚好散。
忙工作,忙着生活,忙着发呆,忙着睡觉,哪有什么时间去真正的了解一个人。
上次和朋友说,现在是快速经济,赚个快钱就好了。感情也是。
交朋友的前提在于第一次见面顺不顺眼,再看投不投机,谈不谈的来,三句话就能定生死,就能确定你会不会和这个人还会有故事发生。
看一下对方的朋友圈,就以为了解了他的整个人生了,揣测、推测、臆想,就是了解一个人的全部。
最糟糕的是,你或许想去花点时间了解一个人,结果才发现对方朋友圈设置了三天权限。
如此说来,你还活在对方的通讯录里已是幸运。
只是我们并不在乎这种幸运。
幸好人对于感情这种东西也是容易满足的吧。朋友不多,有一个倾心的就好,不去求他是否是纯粹的,但是就好像你知道你无人可找时,他会愿意聆听你。
有是有的吧,只是多说也无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正如村上春树所说:
“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
好像已经没有耐心去做好除自己以外的事情,也疲于生活的奔劳。
我们期待生活变得更好,但是时间漫长,不如顺其自然,听上天安排。
也曾想过多和朋友联系,而往往收到的信息不是拼团就是点赞,就算有喜事分享,第一想到的也不是祝福,而是自己要随多少的分子钱。
感情是不联系就会没有的东西,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那大概就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所以人们总说,哪有那么多真爱,所谓的真爱不过是怎么都不会离开的人。
可谁又能够确定那一个人就是你一直在等的人呢?
生活里总是有太多的变数,而人心却是最不可把控的东西。
所以有时宁愿去错过,也难得去折腾。
所以宁愿选择孤独,也不想去失望。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何必去强求呢?
现在的我们大概就是这么的活着的吧。
年龄一大,相信的东西就越来越少。和牙齿磨损一个样。既非玩世不恭,又不是疑神疑鬼,只是磨损而已。
这还是村上春树说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呢?
真正的去了解一个人不是自己主观的想象,不是仅凭对方发的几条动态和关注的东西就能了解的,毕竟人还是一种善于隐藏自己的动物。
若是真的想去了解一个人,我想你是会花点心思的吧,人与人的熟络是在生活中,而非是在朋友圈里。
希望有天,你能遇到一个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去了解的人,我想那大概是一个对你来说比较特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