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我认为是交互设计师最实用的归纳工具之一,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主要包含两个内容——思考和沟通,而卡片则可以很好协助这两类工作。卡片的作用体现在发散-归纳的模式中,这种工作模式可以由设计师一个人进行,可以由团队协作进行,也可以邀请测试对象进行。
发散-归纳的用法可以简单理解为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题外话,如果你看过一些逻辑学书籍,会发现「归纳推理」中包含着这一过程)。纸片一般只参与信息整理,很少参与逻辑推理过程,而在实际应用中,也未必总是需要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当你在卡片上罗列好一项产品的功能点或信息结构后,可以邀请目标用户进行优先级确定工作,并根据测试结果规划产品信息架构。
在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碰上两个问题:①应该收集怎样的信息②信息颗粒应拆解到哪一级。我认为重点有二:结合任务目标,而且每张卡片中信息应该平级,举个例子,某一app的首页包含三个标签页以及信息流,而各标签页中又有多个子入口和子标签,我们想通过用户测试,确定标签页的划分——此时可以明确任务目标:进行该app中主要功能的划分,而非首页信息流的划分,因为标签页是平级的,他们的作用是划分app的功能结构,信息流则是“首页”这一标签下的子结构,与标签页不平级,反之,如果要确定“首页”的信息结构,那就应该按信息流的规划来划分。
卡片天然具有纸笔的优势——快速、随用随弃,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卡片,而不是纸笔呢?首先,两者并不是绝对的,纸张本身更适合用于记载信息,我们可以先在纸上发散,再收集到卡片中。相比纸张,卡片还具有几种特别的物理特性,一是可重复粘贴,以用于配合其他调研方法,如Q-Sort、知觉图进行梳理,二是大部分卡片带有颜色,视觉上更易区分。
卡片具有限制性,我们来看工作中另一种常见情景一种场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的一大缺陷在于有时会出现少数人占据话语权,将话题带偏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可以给参与者发放一张卡片,规定全员重新进行思考并将观点写在卡片上,不允许超出,这种限制有利于精简并提炼观点,将思考重新驱使向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