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一边在享受,一边在索取;一边在维护,一边在破坏;一边在得到,一边在失去……
疫情,让时光定格,疫情也让人们开始慢慢反思……物欲横流的时代,你内心的精神家园又在何方呢?想起儿时,老师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我的第一本读物是《格林童话》。一个5岁的孩子,或许并不认识许多字,可看着书中的插画也让人不由自主的幻想自己就是文中的那些公主。再长大些,我们开始沉迷于小说不能自已,幻想着自己的意中人一定会踏着七彩祥云来找你,不负千山万水……
慢慢的,你长大了,看到更远的远方,你丢下了年少时最爱的书籍,去追寻自己的人生。你有着自己的骄傲,你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方向,或许而立之年,你收获了不菲的财富,到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当夜色来袭,你是不是也有一丝孤寂,支撑你走到现在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呢?你的精神家园归于何方?就好像《查令街84号》快死了,死在人们遗忘的过去中……
翻开《查令街84号》,不知不觉的随着海莲小姐追随着她过往……查令街84号,曾是英国最棒专业书店!独立的书店集合地的查令街也在21世纪初落下帷幕。商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餐饮店铺取代书店,人们享受着咖啡、甜食带来齿间的雀跃感。忙碌的生活,让人们慢慢遗忘。海莲小姐的书唤醒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查令街84号》的电影让人重新认识昔日繁华的查令街84号……
“二十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独居纽约的海莲小姐,偶然看到经营旧书籍的广告,遂想写信购置图书,一开始海连小姐没想到会收到书籍和回信。20年的书信情谊就这样开始了,素未谋面的两人开始互回书信。书信带给了海莲异常的温暖,不知不觉中查令街84号成了海莲小姐精神家园。有朝一日,她一定会前往查令街84号!可20年后,已经小有名气的海连小姐来到伦敦查令街84号的时候,弗兰克却已因病离开。
文字有着自己的温度,时间有着自己的记忆。像《哈瓦那特派员》中描述::“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于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我觉得这段话是恰到好处的,这是一种归属感。而对于对书籍充满热情的人们而言,书籍便是这样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依托,这样的城,不带乌托邦的腐气。就似一幅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诸窗并开的花鸟图,到处都是豆蔻指头冷蝶飞,荼蘼花里小莺啼的生机盎然、美色嫣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书籍的热情,便是这样的“源头活水”,失了,或许便只剩一座空城了。
与书相遇,是一份奇妙的情缘,书的文字以独特的情境与意境交错在一起,《查令街84号》留有余香。正是这20年的坚持和希冀,她希望能够亲自拜访这位老友,可世事无奈,留存于世的《查令街84号》也成了所有爱书人的伤感记忆。
文章的最后,引用书中海莲小姐的书信作为结束:“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
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还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周围……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