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耕平与儿子小驰相依为命。出道十年了,仍然岌岌无名,作品从没有加印,出道后的出版社却一家家减少,以前的十几家,现在只剩三家。三年前,耕平的妻子因为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去世了,这件事深深地困扰着他,尽管心情像过山车一样,他也没有放弃写作,坚持梦想。
写作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尽管你依然可以跟家人、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相处,但文字的世界终究还是孤独的,你得一个人处理突然冒出来的不知名的情愫与想法,你得一个人默默地将这种情愫与想法化为文字写入作品里,不仅如此,你还得忍受笔耕不辍,但却无人欣赏的漫长岁月。
书中是这么介绍耕平的:
耕平已经年近不惑,人生差不多走完了一半。这一半人生里,成功失败各占一半,成功的是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小说,有一个好儿子;失败的是中年丧妻,工作也不尽如人意。每年长一岁,他就痛感一次自己的无力。每年花儿都鲜艳地绽放,每年春天都如约来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原来孤独的并不只是写作,梦想与生活从来都不曾分开,丧妻之痛似乎一直在困扰着耕平,这种压抑着的悲痛在小说的文字中萦绕,这种孤独,不止是写作之路上的孤独,还是情感上的孤独。
刚开始,我是被书名吸引,因为我深知写作是一条孤独的长路,我迫不及待地想从小说中寻找共鸣,在小说的主脉络中,耕平出道十年岌岌无名,仍坚持写作的勇气着实让人钦佩。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被人尊重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无论结果如何,这段过程总归是神圣的。
但最终,我还是被充斥在小说中的真情实感触动更深。
文中有一段话,是描述失去妻子的痛:
人们常把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用“沉重”来形容,而耕平恰恰相反,极深刻的打击反倒却极“轻微”。一半灵魂、一半内脏、一半血液和肌肉突然缺失,似乎自己的体重也减轻了一般轻飘飘得很“轻微”。
其实,无论是什么情感,当面临失去时,这种痛反映在心里似乎都是一样的,又堵又空,整个人像漂浮了一样,灵魂似乎一下子被抽走了,只留下身体行尸走肉般运作着。
我想所有人应该都一样吧,但作为一个感性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人们在痛苦的时候总是想着逃避,因为这段回忆当你想起来的时候,心总是不自觉地在痛,但不想真的可以吗?文中有一段话讲的似乎很有道理:
人的心,无法随心所欲。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想的事情,有时还让人想一些不愿去想的事情。那就不要企图逃避这个问题,好好去想吧!虽然有痛苦有酸楚,也忍耐到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