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主要着重于谈论我对于冥想的应用方式。下篇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所理解的冥想说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就让我们从冥想是什么开始吧。
冥想是对思维的锻炼
虽然我进行冥想练习,但是很难说的出冥想是在做什么。直到看到林欣浩先生提出:“释迦摩尼只是一个普通人,通过某种方式看见了非理性世界非常美好,他把追求非理性的方法告诉了大众。”林先生的非理性世界的观点,让我找到了一个好的角度来描述冥想。
所以我对于冥想的定义是:进行非理性思维的训练。
请注意,这里提到的“非理性”并不是指不真正的不理性的行为,而是除去理性思维意外的大脑活动。常见的理性思维类型有:规划未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为了更好的解释,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大学教授,他只喝无咖啡因的咖啡。有一天他和一位漂亮的女性在咖啡厅中见面。他照例点了无咖啡因咖啡,而那位女性点了双倍浓缩咖啡,两人喝完咖啡之后,走在花园中。教授突然起了“冲动” - 他感觉到心跳加快,大脑十分兴奋,好像对身边女生有了“心动”的感觉。结束之后,这份“冲动”的反应让他十分不解,为什么对这位女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本着科学的精神苦思良久,最终发现自己是喝了那杯双倍浓缩咖啡。
为了解释这个故事,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大脑的生物构造:
让我们看看教授身上发生了什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大脑也一同演化。从最早的生物脑,仅仅负责呼吸、心跳、运动、睡眠等自发的本能,演化出了情感脑。情感脑从脑干接受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操纵着人们的情绪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灵长类动物、狗、猫和海豚等哺乳动物的世界里都有情绪反应。但是它通常也是无意识和自发的。直到进化到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形成--也就是思维脑。我们才具备了高级推理能力,即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规划未来的能力。
这三个大脑看上期分工明确,合作无间。实则不然,它们之间的配合并非完美,这也是人类思维盲区产生的原因。其中对于情绪的解读,就是产生思维盲区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脑只负责产生感情,而思维脑会利用理性为产生的情绪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回到我们的小故事上来,之所以教授产生冲动,是因为咖啡。咖啡引发的生理反应由生物脑产生,导致情绪脑的“情绪”产生,但是作为拥有最终解释权的思维脑需要为这份情绪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他刚好和以为漂亮的女性在一起,思维脑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身边的女性使我产生了冲动。你看多危险--如果不是那位教授聪明,一不小心就发展出了一段恋情。人们说游乐园是情侣的天堂,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因为它能够为对方制造足够多的情绪和感受,而这些情绪和感受产生时,他在旁边。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大脑是“非理性的”,思考的过程是复杂神经元的“涌现现象”,情绪的解读依赖于知识和当前的情境, 对于自我的认知依赖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间也知识是我们大脑告诉的概念。从生物上来看大脑体积和大脑力量(情感、生理的力量远大于理性)上来看,理性思考的方式都只是大脑的一种很小的思维方式。似乎除了理性思考以外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而且我们的大脑更适合进行“非理性思考”。
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是“非理性的思考”确实十分重要。让我来用一种创意产生的方法论举例进一步说明什么是“非理性思考”:
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是通才杂学的广告大师,广告创意魔岛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书籍《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非理性的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将素材从其他角度重新审视,并将它于其他材料进行非常规交叉组合。
-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在创意生成的3步骤,并没有使用“理性的逻辑”,只是静静的等待“灵光乍现”的来临,它是“非理性的”。“灵关乍现”的背后是有深层次依据的,我们意识本身就是有可能涌现出来的--从脑的各层经元网络,在一定条件下,涌现出我们称之为“意识"的现象。这是目前科学家对于大脑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假说,换句话来说创意出现的过程是“涌现”,当你把足够的知识放到脑中,大脑对他们进行加工,组合,在适当的时刻。“砰“的一下,创意出现了。
当然你可以用理性的方法论去生成新的创意,但是根据我的经验,“非理性的创意”和理性的创意思考,往往是结合在一起。比如,你在第一、二部就要有意识的去解析思考资料,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理性思考的能力了。
这种类似的“非理性思考”,在广告、艺术、美术、电影行业会用的更频繁。但是进行欣赏、创意、创作、设计活动是每个想去创作的人必须的能力。
我试图整理两种思考方式的差异,理性思考和大量的脑力计算相关,更专注于当前事件引起的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非理性思考”,则更加强调察觉,察觉情绪、思维、身体、情绪等,更强调解决问题时的状态,寻求问题的结果往往是开放的。通过长期的冥想进行练习,察觉能力的增强后,可以让我们不仅注于于事件/问题本身,同时也能察觉到自身的身心状态,从而有效的避免解决问题时自己成为问题。两者思考方式应该还会体现在时间上,往往进行复杂的脑力计算会消耗很多脑力,无法长久进行。而“非理性思考”在这方面应该好一些,因为比较好的“非理性思考”状态,需要身心比较平和的状体才能达到。这也和心理学家的结论相互呼应,人在放松的时候更加容易产生创意。所以“非理性思考”也会更加持久一些。
我认为冥想训练就是在从事这样一种“非理性思维”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如同上文所讲的寻找创意的方法的第三步一样。轻轻的放下手头的问题,让身心延展开来,恢复理性推理带来的紧张,让大脑化作星空,思维和感受便成为了流星。等待万物寂静时,问上一句:“还有什么?” -- 静待灵感的划过。
最终我想说,对于理性之外的部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甚至都无法进行谈论。这也是佛教、老庄、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各宗都试图破除理性的原因之一。他们都在试图描述语言意外的东西,比如:所有的人类文明都会思考全宇宙起源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演变成为“宇宙的起源,又是谁来产生的?”,只要这样一直思考下去,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他已经超越理性,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所以就起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名字,叫:“一”、“道”、“太极”,“上帝”,“佛性”之类,这真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这些思维方式导向的对与错,不是我们关系的重点。重点在于它指出了在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空隙,字里行间,语言之外似乎有这样一块空间,我们无法表达,无法描述。但或许“非理性思考”能够让我们更逼近它一点。
诚然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思考”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是理性思考会被大家普遍接受,从小学到工作,大家会在这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对于“非理性思考”,似乎只在小圈子里流转。原因是多元化的,一方面其要义太难以表达,一方面其往往和禅、宗教、神秘体验结合在一起,存在太多的玄学成分。这也是我尝试“非理性思考”这个词语的原因--因为这个“词”,似乎能够刨除“思维”以外的其他部分,能够表达出它对于思考质量提升。期待将来能够有大牛将“非理性思考”,从宗教、玄学中剥离出来,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能够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最后谈谈智慧
但是提到冥想又不得不提智慧,因为在传统的文化和宗教中冥想、打坐、坐忘等都明确的指出他们会开发出智慧。当然,凭我的水平自然无法深度探讨智慧,所以让我们把问题“降维”到方法论和思维层面来讨论。首先让我们来定义智慧是什么?
从信息论的角度,智慧是:从完全不同的知识导出的一般性原理
我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宗教中包含的“非理性思维”所形成的方法论,蕴含了一些很高LEVEL的一般性原理。让我来举例说明: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讲的是美国运动心理学第一人,提摩西.加尔韦。将他在运动场上教导运动的方法整理成企业管理和人生规划上来。这本还书入选了全球50部心灵励志经典。
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自我一是负责下达指令的,自我二是负责执行动作的,自我二在执行动作的时候,自我一就站在旁边说:“你这个动作应该向上一点,或者旁边来着一个美女,快,快摆个POSE”。这样去上运动场当然无法发挥出全部的实力,书中建议应当停掉大脑一,不要让大脑一去批评,抛开一切想法,要给大脑一找个事情来说,让他没机会去批评,让比如盯着球看。然后要做到即放松又专注。相信大脑二经过这样久的训练,信任身体的本能。这样做你在运动中就能发挥最好的水平。
你看运动心理学家说使用的和我之前所讲的普通冥想的方法完全一致啊,完全可以写成:
专注于打球
R:放松
E:专注于当前的球,停止批评,安住于当下
A:大脑和身体的警觉
L:一有其他念头立即放下,抛开其他想法
专注于打球本身
这就是一般性原理的好处,可以跨领域应用。譬如樊登读书会的大当家樊登在进行演讲的时候,就是出于中一种这样类似的状态,一天讲好几场都不累,越讲越精神。让我总结让身体可以处于REAL状态的情况:打坐、行禅、运动、演讲。理论上来说这种状态可以应用于任何状态, 当然这需要很深的功力和天赋。还是那句老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专业的组织去学习。
讲到这里我要稍微坦白一下,我用冥想这个词语只是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更容易理解一些。实际上我讲述的方法,是中国禅宗的默照禅法的核心内容。中国的禅宗是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之后发展出来的本土文化。不管它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佛法,还是禅法。我是想说在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一般性原理的方法论,思维框架--这才是让我着迷的地方。
从生活中提取到足够多的一般性原理,足够多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生活,或许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这让我想起一句“俗话”: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那么,但什么是修行?
对于信仰佛陀的人来说,就是将佛的智慧,融入生命,就是修行。
而,对于我这个普通人:
从生命中提炼智慧,并把它融入生命,这是我的修行。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式,一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