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为孩子选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总会问这样的问题,“×××大学好不好啊?”“××× 专业怎么样?”社会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中国人喜欢直观,考试需要排名,大学录取需要位次,各种各样的排名。那么是否只看看这些数据就能选择一个适合的学校呢?是否只要是985、211重点大学,就代表了一切呢?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就要看看大学的历史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这里我们只讨论现代意义的大学)
我们先放眼世界来看。在大学发展史上,有两个理念影响了全世界大学的办学理念。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约翰·亨利·纽曼提出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首先是教授知识、提高智力的场所,主张学生应该追求各种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过于研究实用的技能,大学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地方。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世界上一批声名显赫的大学,其中有代表的就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这些学校极为重视本科学生的通才教育,人文教育。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知识极为广博,学生思辨的能力非常强大,观点非常独特。这需要很广博的课程体系,比如哈佛大学每年就开设了6000门左右的课程,要求本科生前两年不分专业,在艺术、科学、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都要必修课程(有关通识教育的相关内容将在后续篇幅在逐步介绍)。所以哈佛、耶鲁等学校培养了多个行业的领袖。而历史上另外一个对大学办学有着至深影响的人是德国的洪堡,他创立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洪堡的理念跟纽曼极为不同,甚至有些针锋相对,他主张大学应该偏重于专业和研究,认为大学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教授实用的专业和进行精深的研究。洪堡的思想也在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代表性的有世界第一所研究性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批研究性大学。这两种大学理念是当今世界上大学办学理念的深远基础。
回到中国的大学。我们的高等教育开始时间较晚,虽然我们也有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和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但是我们经历过两次战争和十年浩劫,阻碍了中国大学发展的进程。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学习苏联模式,把综合性大学拆成专业类学校,恢复高考后,中国大学迎来了一段发展的春天,1995年我们开始了浩浩荡荡的211工程,1998年5月我们又开始了39所985工程院校的建设,进入21世纪大学出现了疯狂的合并和改名热潮。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大学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中国的大学也极为极为重视科研,但是大多数学校在科研和教学之间没有做到很好地平衡。我们也从一些学校发展路径中看出了些许功利。我们的大学发展毕竟时间较短,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的差距。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们自身的选择。我始终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没有一所大学是完美的,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两种模式主导的大学,很少有大学能够兼容。应该说兼容最好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但即便如此,哈佛大学也没有工科专业。再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将他的工学院做到了世界第一,再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将他的计算机系做到了极致,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本科校友占据了华尔街的统治地位。所以,不是只有哈佛和清华才是好学校。也不能简单地看一个大学和专业的排名。比如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这几个大学,哪个好?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即使青岛的家长可能都不能很好地做出选择。如果单纯按照名气和录取分数来看,青岛科技大学应该排名靠后,中国海洋大学是985、211院校,应该比青岛科技大学好得多。然而事实未必如此。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专注于化工,确切说是在橡胶化工方面有着精深研究的院校,在橡胶方面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排名和学术上上比较强,而且校园里就有国际知名的橡胶谷,有大批橡胶、轮胎等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入驻,还有软控等机械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应该说他的高分子和化工相关的学院,是典型的专业化培养模式,走的是洪堡模式精深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这种学校非常适合对化工、高分子研究感兴趣并且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而如果进入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又不能将自身特点和兴趣跟学校专业相匹配,则未必能享受到985名头的好处。另外,大学不是孤立的,也要结合自身、所在城市等特点来看。再比如上海的一些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都是小而精的学校,这些学校有自身精准的定位,又地处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各种企业对这些专业学生有大量的需求,可能他们没有985、211的名头,但是对于把自身定位于喜欢大城市,不想考研考博走学术道路,想早日投身职场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总之你不可能选择全部,也没有一个学校能涵盖一切。我们必须了解好学校自身办学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兴趣、偏好,更好地规划好自身的未来,而不是简单用一些数据来代替判断。数据如果不加以加工和判断,永远只是数据,而不是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