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金庸大侠(倚天屠龙记篇)
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重读了《倚天屠龙记》,在那个江湖,去缅怀金庸大侠。
是为序
(一)
2007年,查先生做客艺术人生,与朱军面对面交流,在提到他的第二任夫人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对,对她不起。”一瞬间恍惚,在倚天中,张无忌于婚礼之上抛下周芷若,追赵敏而去。为救义父,事出紧急,但张无忌终归负了周芷若。后来,无忌说了这样一句话:“对她不起。”
金庸大侠学贯中西,英文也是极好的,曾经做过翻译的工作。“对她不起”这样的表达大约是西式的吧。但书中人与执笔人,总有些心意相通之处,我们或可见金庸大侠内心的悲欢,但这并不足为外人道哉,可我却想试图在文中一窥金大侠的心路历程。
《倚天》后记中,金大侠如此写道:“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金庸先生的长子为情所困,十九岁自缢身亡。老年丧子,悲痛至极,明白这种悲痛,非是经历过不可,可是明白了又能怎样,挚爱已失,白发人尚。何以身在,魂已归去。武当山巅,金庸大侠与张三丰道长并肩而立,天涯同悲之人,望着茫茫云雾,该是何等的唏嘘无言。《倚天》中曾引用庄子之言: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先生一生坎坷,又遭此人间悲剧,不知先生再读此语之时,丧子之痛,晚年之悲,一起涌上心头,该是何等的辛酸苦楚。
追忆金庸先生身世,其父亲于上世纪5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蒙冤惨死,彼时,身在香港的金庸先生,无能为力,唯有痛哭,唯有沉默,唯有无奈。
我想,先生为人父、为人子,皆历悲伤,此中种种,不再言诉。
(二)
我是极喜欢赵敏的,重读《倚天》,自然又要费一番笔墨。摘自书中一言: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张无忌一生甚少决断,总为形式所迫,奈何心地善良,多勉强自己,成全了他人。赵敏像是上天对张无忌的补偿,她以一种近乎强硬的态度,婚礼强抢无忌,毅然与父兄决裂,不顾蒙汉有别,不惜荣华富贵,一层层剥开了张无忌的怯懦与犹豫,成全了张无忌。二人本就是两情相悦,虽常说造化弄人,赵敏确是胜了造化,总归是温情浪漫的结局,免了悲凉和唏嘘。所以,我是极喜欢她的。何况,赵敏之智谋不谈震铄古今,也称得上当世一流了。如此聪慧的女子,自然看透了世间人情故事,爱的分明,恨得分明,少了很多龃龉龌龊。相比之下,周芷若未免差了许多。芷若与无忌汉水相逢,自幼青梅竹马,情愫早生,拜入峨眉门下,虽为灭绝誓言所困,遂行诸多不仁不义之事,相比与赵敏之分明,高下立判。另有诸多细节对比,此处不再言表。赵、周二人,为世间女子两端,不寓褒贬,但总归更喜欢赵敏一些。最后,关于赵敏,还是引原文之描写“黑白分明,灵亮慧黠,炯炯有神,盈盈水瞳不带泥尘气,妩媚而多情。”嗯,就是女神。
(三)
借张三丰之口,说一说是非正邪。当日,张三丰曾对张翠山说道:“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中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倘若一心向善,那便是正人君子。”宋青书出身武当,潇洒写意,颇有侠名,为情所困,以侄弑叔,怎能以正派居之?殷天正虽在明教,性子偏激,行事乖僻,却是个光明磊落之人,岂可以邪魔外道,一言蔽之?人无论正邪,均要一心向善,此为侠之义!正人为善,理当如此,恶人为善,如何不可?我想这世间还是少些偏见吧。至于是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是听张无忌一言吧:“天道难言,人事难知。咱们但求心之所安,义所当为,至于为祸是福,本也不必计较。”
抛开武功招式、抛开儿女情长,我想金庸老先生更多的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做人的道理吧。
(四)自昨日凌晨开卷,十余小时,倚天屠龙,合卷长叹。年许未饮酒,夜半时分,无名小卒,斗胆向金庸大侠敬酒一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一杯酒,敬先生历经坎坷,终自强不息;敬先生笔下赵敏,敢爱敢恨,心向往之。大侠,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