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本文的两个名词的定义——本人自己的定义,不具备普适性。
碎片阅读,指阅读微博微信、朋友圈、网络热文包括”鸡汤文“”干货文“等等新媒体文,文本特点:短不过百十个字,长不过几千字;阅读特点:随性、随机。
碎片时间阅读,指用上下班等车坐车、等孩子兴趣班下课、等男女朋友现身之类的碎片时间有计划、有目标、甚至系统性地阅读预先准备的阅读材料,比如图书、论文等。文本特点:相对比较长;阅读特点:有计划、有目标。
碎片阅读其实一直存在,传统的报刊杂志就是碎片阅读。但这个名词在BBS和博客在互联上爆发后才开始被提起,到智能手机时代,才成为一种现象甚至是问题被讨论。因为传统的杂志报纸毕竟携带不那么方便,而且本身的娱乐和信息属性很强,几乎没什么人会觉得可以靠读报纸杂志涨学问的,即使是专业杂志也只是提供有限的知识延伸,不能全靠着它涨学问。然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碎片阅读大有成为主流阅读的趋势,靠碎片阅读涨学问这个念头似乎有了不少拥趸。
碎片阅读,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新媒体时代,作为获取时新信息或出于娱乐的目的的确是很好的,但靠它涨学问就比较自欺欺人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领域的知识积累都需要先搭建起一个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不但耗时比较长,而且必须是有计划有目标系统性地进行,就好像打地基一样,得一块砖一块砖顺序地摆下去,整齐扎实粘接牢靠,不能捡到块木片就摆木片,逮着鹅卵石就摆块鹅卵石,抓到一把沙子就撒一把沙子进去。没有整体知识框架的阅读除了看个热闹,没有别的好处,而且有时坏处还挺明显:一不留意就被割了韭菜。
即使是已经搭建起了知识框架,碎片阅读对知识的积累的意义也只在于提供一些新鲜的(起码是对读者来说)、有用的信息,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去探索信息后面真正的知识。比如,从一篇干货文里知道了一本书或一项新技术,进而去读那本书或学习那项新技术。仅通过“干货文”搭建知识框架是不行的,不不不,天天泡知乎也不行。
当一个人碎片阅读过多时,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专注力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超过2000字的文章就看不进去了,这也是为什么网络爆文不约而同地把篇幅限定在 2000-3000字,因为写长了没人看。但可以想见,一个看两千字就开始精神涣散的人,是不太可能通过阅读来涨学问的。
但碎片时间阅读就是另一码子事。碎片时间阅读与碎片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计划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说,在碎片时间阅读中,所要阅读的材料是提前准备好的,不是随机随性的,同时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的,而且,一般来说,是一个顺序的阅读,往往是承接前面未完成的阅读计划。这是应对快节奏生活的变通,弥补难以安定地坐在书桌前的损失。碎片时间阅读是高效时间管理策略在阅读和学习上的应用。
然而,碎片时间阅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碎片时间太短,则很难进入深度的思考状态,因此不能阅读太烧脑的东西,只能看看笔记、做做复习或小结,或者读读小说之类(可能还不合适读《三体》这种情节太紧凑的小说)。
不可否认,现代生活真是越来越碎片了,碎片阅读也好,碎片时间阅读也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合并了——反正也没谁需要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