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特别讨喜,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迎合大众的胃口,这些文章在将我们批判的体无完肤的同时还不忘提出一系列正确的大道理,提出一系列大道理的同时还不忘举例说明:小明遵守了这个道理,结果成功了;小华遵守了这个道理,结果成功了;小刚没遵守这个道理,结果“死的很惨”。这类文章越读越觉得有道理,越读越觉得血脉膨胀,越读越觉得自己很快就抛开了小刚,迎头赶上了小明和小华。
文章读完,身体中的肾上腺素飙升到最高水平,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行动起来却不知所措。一杯茶的功夫,体内肾上腺素恢复到正常水平,生活也恢复到往日的波澜不惊。鉴于众人对越读此类文章的反应大同小异,也鉴于此类文章的治标不治本,我们统一将此类文章划归为鸡汤文。由于受众广泛,有些编辑干脆将这类文章汇编成册,取名“心灵的鸡汤”!
很多喜欢读这些文章的人,生活虽然过得一团糟,却依然觉得这些文章对他们非常有用。你要是问他:“作者的观点对吗?”他答:“对啊!”“那你为什么不成功呢?” “因为我没去做啊!” “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 “因为我做不到啊!” “那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啊!”
几个问题下来,就将鸡汤文区分开来,就是因为我们读了文章,明白了道理,却依然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因为文章没有讲述具体做到的方法论。
《精进》一书在知乎上获得了六十多万的点赞量,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图表,还总结了诸多帮助我们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方法论,可谓是大众认可的好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呢?作者给出四点:①具有独一无二特质,不会盲从,面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②至少在一个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造诣远超同行业人士。③有极强的自知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能够成为什么。④拥有极强的践行力。
而这本书就像一本指南,指引我们达到这个方向,为我们提供诸多方法论。
作者采铜博览群书,拥有惊人的阅读量,博采众多经典书籍之所长,才成就了这本巨著。作者为了让我们能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写这本书,光引用的书籍就达115本。可谓是用心良苦。
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等七个侧面讨论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认真阅读这本书,能够理清我们的思绪,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拥有正确的时间观
1、目标规划,连接现在和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漫无目的的被动做事情,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被安排了什么就去做什么,很少自己去规划要做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我们被动的做了很多无意义、对我们毫无帮助的事情,浪费了大量时间,降低了时间的使用品质。
要树立正确的时间观,提升时间的品质,我们需要进行目标规划,书中讲了短期的目标规划和长期的目标规划。然而很多牛人并不赞成长期的人生规划,因为人生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或许几年之后你可能在与现在从事领域毫不相干的领域里取得惊人的成就,所以明确的长期规划就抹杀了这种可能性。
本书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指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来界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从而集中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提高时间利用的质量。为了避免长期计划与短期目标的冲突,我们制定的长期计划不能够太具体,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2、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合理的利用时间,而何为有效地利用时间,书中作者给出了定义:“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除了通过人生规划来区分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外。作者还提出了两个维度来界定何为正确的、值得做的事情。即是:“收益值”与“半衰期”。通过这两个维度将我们要做的事情分成四个象限:
①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读了一本高质量的书,获得了认知的升级;写了一篇高质量并令自己很满意的文章;与大咖的一次面对面的深谈;掌握了一项技能等。这类的事情对我们的长远都有很大积极的影响。
②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纯粹为了娱乐看一部电影或小品;与朋友组团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吃一顿美味的火锅等。这些事情能够带给我们短暂的满足感,但从长期来看对我们意义不大。
③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每天做10个俯卧撑;每天读几页书;每天记10个单词;每天坚持,培养一项良好的习惯。每天持续的向别人提供一些微小的价值。
这些虽然短暂受益甚微,甚至根本看不到收益,但从长期来看,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④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网上漫无目的的刷新;不停的刷新朋友圈;因看到自己崇拜的明星被指责而主动找别人掐个架;与几个狐朋狗友齐聚一堂共诉社会不公、世道沦落;百无聊赖的四处闲逛,看看天空,数数蚂蚁。这些事情不管是短期来看还是着眼长期,都无任何意义。
个人认为,一件事情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四个象限里的事情也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有时受情感驱使,我们特别想娱乐一下。比如看一场电影。我们知道,这属于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我们需要少做这类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策略,看电影的时候关注一下语言之美,关注一下逻辑,观影结束写一篇有价值的评论。如果做到这些,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观影就变成了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了。
3、“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我们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自己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好像永远都处理不完。因此我们去学习如何管理时间,时间管理教我们列出清单,设定目标、分解任务,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这种时间管理使得我们的生活节凑越来越快,越来越焦虑。作者认为我们就是因为“快”才感觉痛苦,而时间管理使我们越来越快,也就越来越觉得痛苦。
解决办法就是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作者提供建议是: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这里借用朱光潜老先生的观点:“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4、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一直以来,人们的时间不断的被所做事项填充。时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但是为什么人们感觉时间越来越少了呢?
书中提到“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作者引入时间深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比如同样是闲暇的时间,被动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被动式的休闲”中,我们很难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而如果我们选择性以某种爱好作为休闲时,比如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做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此时就是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或者感受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时间的利用深度。
然而,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有事也需要简单的放松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里用的“深”与“浅”上大到一种平衡。为了这种平衡,我们需要给自己找到一项能够长期坚持的业余爱好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这不仅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的深度,长此以往,它还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者对“时间”的解读独辟蹊径,见解独到,观点新颖,让我们折服的同时,又对时间的利用有了更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