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吴军老师介绍自己写作过程的文章,从中得知一个优秀的人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吴军老师拥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是谷歌搜索中日韩算法的发明人,并担任过腾讯副总裁。他不仅是科学家、投资人,还是多本畅销书的作家。
他创作的《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和《浪潮之巅》、《智能时代》,不仅广受读者的喜爱,在引领行业方面也起到了启蒙和助推的作用。
他介绍自己创作《文明之光》第四册前后经过了选题、大纲、功课、写作、成稿、修改、校订和付印这个八个步骤。
选题
作为一个严谨、自律的学者,吴军将他的写作过程看作是一次科学的研究,写作的主题也就是他的研究课题。因此,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精心选定他的题目。
吴军选题遵循几个原则:一是,题目必须是他熟悉的,并能够得到别人得不到的资料,不熟悉的题目或者已经有更好作品的题目他不选;二是,选择的题目一定是读者会感兴趣的;三是,这些题目对当下的社会应具有一些现实意义;四是,强调和传递文明的力量。
大纲
选定题目之后,吴军并不急着就动笔写作。他会列出一个写作大纲,其作用是厘清每章内部的一个结构和线索,同时也使得章与章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列大纲是很多写作者必用的一个步骤和方法,它能够让你对你即将写作的课题有一个统揽全局的认识和高屋建瓴的把握。
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试图从一开始就列出大纲,但有时候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一方面,因为自己还没有养成这样的意识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综合、前瞻的能力不够,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资料不全,所以只能采取先动笔,慢慢推进的方法。
功课
列完大纲之后,还不是开始写作,吴军会做动笔前的准备,他将它称为作功课。
作功课首先是读书,读内容相关的书籍,看看别人对相关问题有哪些认识的角度和见解。这一方面,是开阔自己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避免重走别人的老路,呈现自己独特的视角。
除此之外,吴军会查阅大量地文献资料,包括很多专业的科学论文。这样会加深自己对相关课题的理解和认识,也使得他的材料来源更加可靠和详实。
读书和查阅资料是大部分写作者都会做的,但吴军的功课还包括通过在线的学习平台学习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使得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写作
以上几步做完之后,吴军才开始动笔写作。作为一个知名的学者、投资人,工作非常繁忙,每日还有专栏的写作得完成,但他竟然平均半年就能写出一本20万字的书。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秘诀就在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坐飞机、等小孩、与朋友见面之前,一切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写作。虽然,碎片化时间的单个产出会比较低,但积少成多,积累的效应是惊人的。
要说世界上真正绝对公平的事情不多,时间就算一个。无论你贫穷、富有、聪明、愚蠢,每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平庸的人各有各的平庸,但优秀的人有一点却都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懂时间的高手。
初稿
虽然碎片化的写作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写出书稿的主要内容。但这些部分由于缺少一贯的思路和统一的协调,会显得比较零散。因此,将这些文字规划、整理、重写,就是下一步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精力的集中和思维的连贯是必须的。因此,找到大段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梳理思路、整合文稿、修改文字、最后就会完成一个初步的书稿。
修改
在完成书稿之后,吴军会征求编辑和一些读者的意见。读者和编辑给出的反馈,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读者的需求,以便调整自己的内容框架,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和偏好。
同时,他会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他的写作内容进行把关,避免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和重大的知识上的偏差。
校订和付印
所有以上过程完成之后,书籍的写作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校订和付印的工作了。这就是标准的流程了。
读完吴军的文章,我不仅佩服他治学的严谨,也叹服于他自我要求的严苛。做到他这种成就,仍然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果然优秀是一种习惯。
我了解到很多写书的人,他们没有想过去当作家,也并没有把出书当做自己的目的。但他们不仅写出了深受好评的书,甚至在某一领域颇具影响力;反而,你立誓要当作家,为了写书而写书,最后却连一本书也写不出来。
同样,很多人削尖脑袋想着成功、挣钱、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最后却总是落得碌碌无为;但有的人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还玩起各种跨界,同样风生水起、成就非凡。
为什么呢?
吴军写道:”每当我写完一册书,其实就等于是学完一门课,或者做完一个课题,而书本身,则是课题的研究报告而已。”
看到了吗?其实,出书只是副产品,是你求知欲的副产品;为了求知去学习,只要你的功夫到了,结果自然而然。
同样,成就也只是副产品,是你优秀习惯的副产品;为了完善自我去努力,只要你的功夫到了,成就也必是自然而然。世间之事大抵如此。嗯,鸡汤味儿有了,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