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很悲剧,怎么办?
毕业于某大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廖婷婷,于2017年3月,应聘到一家医疗集团公司旗下的网络科技公司,在公司历练了近一年的时间,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被调至集团公司旗下的健康管理中心工作。健康管理中心属于集团新设立机构,廖婷婷工作不到两个月,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虽然,同属一个集团,但现在的分公司与原来的网络科技公司相比,工作环境是有些差别:
现在的工作:领导既管过程,也要结果;领导既管大事,也管小事。
原来的工作:领导不管过程,只要结果;领导只管大事,不管小事。
廖婷婷观察到,文化也会浸润到公司每个脚脚落落,比如:食堂:现在的公司,是由阿姨负责打饭打菜,吃饭有明确的时间点,去晚了或是稍过点了,就有可能没有饭吃了。原来公司是自己打饭,爱吃啥打啥,不够自己打。去晚了或是过点了一会,食堂阿姨会做好吃的。
对于这些差别,廖婷婷并不在意,但新公司有一点烦人:人事关系及其复杂,部门内斗盘根错节,老大们天天上演宫斗大剧,苦了这帮新人不知道该如何站队。
廖婷婷找到集团公司管营销的总监,原网络公司的副总唐总:
领导,我真不想干了,分公司的领导暗示新人表态,站队……我因为是从其他分公司调过来的,某些领导甚至将我默认了是敌队的,每天来上班正经事儿做不了两件,我担心这样下去,我既干不出什么成效,也获得不了什么进步。
廖婷婷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觉得现实很悲剧,怎么办?
悲剧性的乐观主义
我们首先看看"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该怎样理解。 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即使身处"三重悲剧"当中仍然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而所谓"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以下三种因素:(1)痛苦;(2)内疚;(3)死亡。 在上述情况下,人怎样才能乐观地生活下去?换言之,虽然生活充满了悲惨的因素,但它如何能够保持潜在的意义呢?总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引用我用德文写的一本书的题记), 就是假定在任何情况下生活都是有意义的,即便在极力悲惨的境地也是如此。而这反过来又假定人的创造力会将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或建设性的因素。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给定的处境,面对灾难而保持乐观。人类总是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 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呢?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既没钱又没健康〜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活着像行尸走肉〜
易中天说:“人生悲剧有二,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
一位哲人也曾说过:“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人们毕其一生的时间,努力去攀登成功的梯子,当爬到梯子的顶部时,才猛然发现,这个梯子靠在了一个错误的建筑上。”倘若目标错了,那么无论你在梯子上攀登得多快,攀登得多高,也毫无价值。
这些说法都对,意义疗法(或译存在主义疗法)的奠基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为我们揭晓了人生的三重悲剧。
●人生的三重悲剧是什么?
人在短暂却又漫长的一生中会经历三重悲剧:痛苦、内疚和死亡。
痛苦:在职场中——面对喜怒无常的领导每日如坐针毡,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每天度日如年;在生活中,面对相爱的恋人,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挥泪告别,过着自己都不认可的生活,每天如同嚼蜡。
内疚:在工作中——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了较大的业务损失,沉浸在深深的内疚中:不断自责,如果自己能够更细心一些些,公司业务就不会有相应的损失,你越自责越不能自已,以至影响日常其他工作的开展;在生活中,儿子早上出门准备上学,母亲因为儿子昨晚作业做得不够好当面训了孩子几句,儿子出门过马路遇车祸死亡。母亲从此沉浸在痛苦的内疚中。如果她不训孩子,儿子就遭遇不上那个闯红灯的车。母亲内疚不已,辞了工作,在家每晚哭噎到天明......
死亡:在工作中——做着温水煮青蛙的工作每天行尸走肉。在生活中,死神如影随形、你爱的人先你而去,剩你形影相单,孤寡此身。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时刻都在走向死亡,并且这一时刻从不重复发生。
●悲剧了怎么办?
如果遇到上述的悲剧怎么办?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
本书作者弗兰克尔为我们开出一张药方:“悲剧性的乐观主义”,弗兰克尔认为人类具有三种面对悲剧的乐观主义潜能:一是把痛苦转化为成就;二是从错误、悔恨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三是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任行为的动力。“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认为生命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最悲惨的情况下都具有潜在的意义。并且,这种假定会使人创造性地将生活的消极方面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方面,在任何既定的条件下都能够尽最大努力。
举个例子:
弗兰克尔(作者)在集中营里,冰天雪地中,穿着漏水的破鞋,满脚冻疮,被狱头打着骂着,走向筑铁路的工地。长期营养不良又空着肚子的他满脑子的怨念:今晚的“晚餐”会不会多几颗豆子?脚下这双 “鞋”还能支撑多久?等会儿会不会被分去另一个陌生残忍的工头手下......他突然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如此琐碎卑微,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毫无裨益,于是脑筋一转,开始从职业角度看待分析自己的处境,从专业的距离研究自己的精神状态。以集中营的经历为基础,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最后成为意义疗法(或译存在主义疗法)奠基人。这样的转变,就是把痛苦转化为成就的行动。
能够“从现实中抽离,跳出自身观察自己”是人独一无二的本领,这种能力帮助人能够超越自我。
廖婷婷的行动
二战故事已成为历史,相比集中营里的生活,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天堂之中。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廖婷婷双眼热泪盈眶:我的这些小事,算什么呀?
汪蓉蓉的行动计划:
【思维准备】:
1.人的一生苦难重重,一生中中会经历三重悲剧:痛苦、内疚和死亡,如何充分利用当下的处境,随时保持乐观。
2.人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 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我如何将当下的“痛苦”转化为“成就”?
3.乐观主义并不是强迫自己“快乐”。快乐是不能强求的,它必须自然产生,重点是:如何自己给予自己充足的快乐的理由。例:如果你希望某人发出笑声,你必须给他提供一个理由,你可以给他讲个笑话之类的,而不能通过催促他“笑一个,说声茄子”就显得是快乐了。
【行动计划】:
1.“意义清单”——找到当下工作的意义,列出清单:
如:学习工作经验,收集写作案例,3年内出一本书......
2.“为意义加油”——每天的工作都为实现“意义清单”而努力:
如:结合拆书学习与工作案例,在简书开通帐号开始写文章输出。
太阳姐姐送温暖:
“我愿你们想起我时能记住:你们心中看似最软弱和最惶惑的,正是最强悍和最决绝的。”——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