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我对于“自我的诞生”的理解,第38篇。(周更)
关系的分化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对不同关系的区分以及不同程度的区别对待。区别亲情、友情、爱情、同事、上下级……看起来谁都能做到,但往往出问题的时候,都是源于拎不清这些关系。
比如会有人把自己的恋父情结误以为是爱情;也有老好人容易把所有的关系都按同一个标准去看待;更常常有人需要在父母、伴侣和孩子中间做选择题……
我记得多年前papi酱在参加某个娱乐节目的时候,说过自己对家庭成员排列顺序的看法:自己第一伴侣第二孩子第三父母第四。当时也引起过广泛的讨论,因为在中国大部分尤其是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是:父母和孩子是最主要的,最后才是自己或者是伴侣。我个人认为papi酱的排法就体现了很强的分化意识。
其实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父母和你都是按照“自己第一”的序列去看待家庭关系,他们会更容易拥有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在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他们也会更容易回归到自己的二人世界,不容易感到空虚,也不容易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从和父母的关系中分化出来是必然的,分清“我”和“你”,“我”和这个世界,以及“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不同的关系,区分深与浅,简单与复杂,该拒绝时拒绝,该加深时加深,也会进一步实现关系的分化,去构建更深厚更有意义的关系。
先能意识到边界,再分化出不同的关系,人的成长就是变得复杂。
因为“人性极其复杂,我们需要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来承担不同的人性。”
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或你会发出这样的感概:以前没有试图复杂,于是错过了很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