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民老师内训收获
昨晚参加袁民老师内训,关于执行师内容的应用,清晰了很多。整理了一下基本内容。
理解六层次的应用,袁民老师讲了和他外甥的互动例子,先和孩子聊聊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那样的人之后是什么样子?会给社会给人类给家族带来什么?享受那种被尊重被仰慕的感觉,这是在上层的互动。然后引导孩子具备什么能力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在环境层面找资源,然后在行为层面制定目标。理解六层次可以用于方方面面。
关于换框,关键在于重定意义。比如说孩子打人。我们原来只看到的是行为,行为后一定是有动机的。任何家长说他孩子的问题都不是单一的,不会是一次不良行为孩子经常打人,习惯形成一定是一个过程。孩子经常打人,说明孩子认为这个行为对他是有好处的(这是他的想法)对他有什么好处?第一就是保护自己。然后不受伤害,告诉你我是不好惹的。他用过这种方法,他认为是有效的,因此他就重复用,就形成行为偏差。所以重定意义应该看行为背后的动机,当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在看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辍学,从他开始想,一定有一个过程,从开始偶尔不去 到返校再不去在返校,他是一步一步的试探出来的,他一步步就是习惯,他为什么这样做?好处是什么?最起码他不需要面对太大的压力,他以为这样能轻松些,我们思考:压力谁给的?学校家庭,那个给的压力大?通常是家庭。为什么这样的压力别的孩子没辍学这个孩子辍学了?反过来在思考,家长是怎么带他的,为什么没有抗挫折能力?所以看行为时狠的牙痒痒,但是当你从定了意义以后,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做孩子咨询中,对方一说出孩子问题来,我们就把意义重定一下,就抓住他的点了。当重定意义后,再和孩子互动,内心升起的是慈悲。所以萨提亚说过,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或者说家长孩子都没为题,是互动出了问题。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怎样爱孩子,不知道怎样和孩子互动,所以说要想改变,肯定是父母改变,最好最快的是一起改变。
价值探索。价值探索最终落到心理营养,就是冰上的渴望上来,最在乎的价值就是最缺乏的心理需求,针对这一点制定目标,需求越大,动力越足。我们那个时代最大需求是生存和安全,现在孩子生下来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交往问题手机决解了,他们最重要的需求是尊重,而大部分父母是给不到的。
关于冰山,袁老师说最下层是解决关系问题的,因为人心和人性是相通的,在五大需求上互动,才能走进内心,才能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偏差行为和成人的各种瘾或者向外遇,都是因为关系问题,在关系中找不到温暖,就会用偏差行为去寻求内心的需求,成人则会恋上一个瘾或者一个人。
高考压力:家长闭嘴,说话只能说考不上也没什么,可以有多重选择,照顾好生活就行了。孩子可以参加个课程疗愈。
关于改变次感元的问题,没理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