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今天收这个天青洗,想起这段事来。
先看阿凤使唤小红:“外头屋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
凤丫头这么机关枪一样说话惯了,到是苦了我们再三再四去断句。
1、盘子在哪里?在外头屋里。
就是说不在日常起居的里屋,是“外面”。但这个“外面”相对户外是“里面”,也就相当
于如今我们套房中的玄关。
因为刘姥姥在“里面”的时候,有许多等着回事的人就汇聚在“外面”。而且平儿借香菱撒
谎瞒下利钱的场所也正是这个“外面”。
所以它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外面”。是具有一个过度功能,甚至当做门卫室可以暂时寄存东
西、拿放都方便的地方。
2、再进一步缩小范围,在“玄关”哪里?在桌子上。
这一点非常奇怪。
因为以前我以为这个“盘子”是个摆件,无论古今国人都有这样的审美习惯,弄个盘子下面
放着支架做摆设。如今景德镇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乃至十块八块都能买到。
但一般摆件都是放在博古架之类的地方,仅供赏玩。可看凤丫头口气似乎“桌子”在触手可
及而且是经常随手使用方便习惯了的东西。所以我理解这个“桌子”是类似现在餐边柜之类
的实用家具,而不是博古架这样的装饰柜。
另外阿凤只说了外面桌子,没有特指某个,因此也可以推测不存在有1个以上的桌子、其中
有的放观赏品有的放实用器的可能性。旁证:王夫人有汝窑美人觚,探春有汝窑花囊,可以
看出汝瓷是豪门的日常用瓷,当然也有精品做摆设的。如果不止1个桌子,那就乱了套了,
很可能搞不清楚是哪个“盘子”。以凤丫头的风格,不可能说出这样含混不清的话来,必定
会点明哪个桌子的。
现在问题来了,无论是瓷是玉都是易碎品,摆件的底座、架子或者木制或者石雕,那都是活
放上去的——因此才有专门的博古架之类家具不易触碰、起到保护作用——从来没听说“盘
子”和“架儿”还能焊死的。
我们也有随手压东西的习惯,或者是书,是文具盒,是杯子这样的东西,设身处地想,谁会
往一个一碰可能会掉下去的观赏盘下面压“一卷”纸呢?注意,还是“一卷”不是一张。那Ta一定是个四平八稳的玩意儿,而非活放在木架上的观赏盘了。
3、我因心里纳罕,查看过一些瓷茶盘,到是又大又稳当了,奇怪的是凤丫头的“盘子”是
带“架儿”的。直到今天收到这个仿故宫博物院三足樽/三足洗才知道,原也有带“架儿”
的“盘子”。
凤丫头文化低,也弄不开这些樽呀洗的,只认识它圆圆扁扁像个“盘子”的式样,一句粗话到把我绕在里头糊涂了好久。这个“盘子”就是个此类仿樽实用器,做杯托壶托或者盛干果之类。
4、因此根据这个“盘子”可以反证那个“桌子”更类似餐边柜的功能。日常伺候起居茶水
、饮食,顺手的器皿也就放在这个茶水间了,用前预备和用后盥洗都可以便宜又不打扰到主
子,喊一声要又能来得及时不用久等,不然我看你们长途跋涉厨房现弄去?
5、引用一点百度资料,你们要细看自己查去
这件三足洗是宫廷陈设瓷器。……此洗在清宫收藏时,深得乾隆帝喜爱,曾专门吟诗一首,
命匠师镌刻于器之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解本契退藏理,宋
诏胡夸切事谈。”下署“乾隆戊戌(1778年)夏御题”,诗文与洗的型、釉融为一体,锦上
添花。
皇上家的东西,对凤丫头来说原本也平常。时间上来看,也颇能印证。
最后来看我这个茶洗罢。因为爱这个温温淡淡的天青色买了来。打开以后竟是个堂皇郑重的
明黄锦盒,当然那也不能是缎子啊锦的,不过是低档涤纶,顿时显得滑稽。
里面还有个收藏证书……虽然可气,却也好笑。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又是平常百姓,因没见过那些好东西,越来越看不懂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