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偏得很,大多居住的都是外来打工者,虽是环境差,但好歹是比高楼要便宜得多的 ,他们也尚还能忍耐。或许可以把这里称作是不夜城的角落。我以前爱把这儿定义为被城市遗弃的角落,也并不甚愿身居其中。外婆是个爱说话的,总爱同对面的外地租客聊个家长里短的。我虽是不喜外婆如此行为,但毕竟是长辈,也无从左右。上次也不记得为了去做什么,想租一辆面包车,外婆很快便托对面的房客去问问。依稀是有认识的做这方面生意的人。当然事情也是比较不错地解决了。后来对外婆的行为也不再过于反感。
虽是有所改观,但我不否认其乱。一次回来路上,几个人踢开刚坐过的凳子,围着那个小摊的老板,老板低着头。至于事情到底是如何,后来怎么样了,我也不得而知。从那以后,我便喜欢上了感叹一二。或许是因为当时正值青春期,喜欢多愁善感的时候,每次补课晚归时,望着车船外的万家灯火,以前希望过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后来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对许多事情也都无可奈何,便更是爱上了感慨。
说到青春期,那时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避不开的烦恼,学习。我学习算不得甚好,只算得中庸,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概说的是家庭对学习的影响,其中说到家庭富裕的孩子相对数学会好些。也不知到底是文章说的是对的还是它所带来的心理效应。总之初中时期的数学是很差的。而那时的语文作文对我来说也是苦恼万分,老师总叫我们写新的素材,写深入的立意,可总会写得不尽如人意。不过可能生活与住高楼的人不同,素材相对不算匮乏。只不过总希望写得高尚些,最后免不了弄巧成拙。
现在回忆起以前的学习生活,总少不了感慨,记得我一直不知道要去努力,直至初三面临中考,才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些平淡的日子也记不大清,唯有七七八八的零散记忆了。
再路过以前的街道,不少店面也已经改头换面了,本就没多少印象了,如今更是难以忆起。
后面租客的吵架声愈响了,至此也无心再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