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明确的树立自己的界限和原则,给孩子思考和成长的空间,也给自己喘一口气的空间。
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是最好的,我们也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完美的。
所以我会“心平气和”的接纳孩子很多的要求,比如两个孩子晚上的讲故事,陪睡环节,比如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情绪,吃饭,外出,有纷争的时候。就连 我的公公都说,我有些带孩子的方式,他一点也看不惯。
在这样“无限制”的接纳背后,我有一股不愿意重蹈覆辙的动力。因为我小时候,并没有被满足太多,所以现在,我会尽我所能的满足孩子。
但,现实是,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我的无限制给予而满足,相反,他们愈演愈烈。
讲一个故事
二宝在2016年在老家时,有一次因为赌气而“走失”,我们在场的大人都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去向,一转身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我们就开始四处分头,街是靠着路面的,我非常的担心,会有过路的车把孩子顺走。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孩子。我呼喊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渐渐引来了围观的人群。有人出主意赶快报警,离我不远,十米就有个岗亭,我几乎是冲着过去,泣不成声,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了我的孩子走失的情况,就在民警安抚我慢慢说的时候,有人说看看那边车后面是不是你们家的孩子。
我扒过人群,冲出岗亭,跑到车子后面去,见那臭小子正在尿尿,看见我泣不成声,紧紧的抱着他的紧张样子,他居然是在咯咯大笑的。
自此以后他开始有了一个习惯,每当他跟我们意见不一致或者生气的时候,他就会朝和我们相反的方向走。
孩子的爸爸,孩子的姥姥都曾经严厉的批评过我!“一定要改一改他这个毛病,以后还了得!”奇怪了,怎么犯事儿的人是他,还要批评我!
于是乎,在每次他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异常的紧张,噔噔噔一路小跑冲过去,把他拉住,然后呢他就甩开我,走的更远。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身心俱疲。有一天,我实在太累了,当他再次跑开的时候,我没有去追他,我就原地坐在那里。开始我的目光会紧紧的跟着他,后来都懒得跟了,我知道他没走远,我就低下来。无意间我用余光发现他居然在看我,他很好奇怎么这次我不追他了?我就坐在那里假装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他躲一躲又凑过头来。当他确认了三次,我还在原地,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挪动半步的时候,他居然开始往回走了!抱着两只小手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我开始笑了。原来如此!折腾了这么两年,原来就是要用这种负气离开的方式,让我对他多加关注,让我为他紧张,他就一副胜利者的模样。
这次当我放松下来,完全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他的这一招就不起作用了。
在经历了安静之后,我发现了这两种处理方式里一些的区别。
依然用问问题的方式
第一个问题,自己行动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
是谁的需要,需要被满足?
很明显第一种处理方式,是为了要让满足我的需要,我需要我的孩子是可以被控制的,可以被教化的,我需要我在人前是一个“好妈妈”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这样做,会对我孩子的认知造成 什么样的影响?
这两年,当我不断用第一种方式去“控制”孩子,其实是加强了他错误的自我认知,他只有觉得只有让妈妈担心,让妈妈着急,能显现出“我”的价值。
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这种方式来挑战我。
其实,被控制的是我,不是他。他在这场纷争中,大获全胜。
现在我不再受制与此了。
当我们能走出来,再看这些问题背后,藏着孩子更层次的需要。愿我们都能看清楚他们行为背后发出的深深的呼唤,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