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没苦硬吃”成为年轻干部懒惰的遮羞布

“没苦硬吃”从网络热梗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本意是对无意义吃苦行为的调侃与反思,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些人异化为逃避努力的借口。当拒绝形式主义的“苦”演变成拒绝所有奋斗的“难”,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尤其值得年轻干部警惕——肩负时代重任的他们,一旦陷入借口式懒惰的陷阱,损害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更可能影响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利益。

在年轻干部的工作场景中,“没苦硬吃”的误用屡见不鲜。有的干部以“拒绝形式主义”为由,对群众走访、调研等基础工作敷衍了事,将“坐办公室听汇报”包装成“高效办公”;有的面对乡村振兴、基层矛盾调解等复杂任务,用“避免盲目内卷”为不愿深入钻研开脱,实则是畏惧困难、缺乏担当。这些行为看似在反抗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实则是用“反内卷”的外衣掩盖能力不足与惰性,背离了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

区分“真拒绝”与“假懒惰”,对年轻干部而言,核心在于是否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拒绝“没苦硬吃”的干部,会主动创新工作方法,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政务流程,以“民情日记”等形式提升调研效率;而以“没苦硬吃”为借口的懒惰者,往往将“按时下班”等同于工作完成,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视而不见。两者差距正是“实干担当”与“敷衍塞责”的分水岭。

破除年轻干部群体中的借口式懒惰,需要个人与组织双向发力。个人层面,年轻干部应树立“吃苦是成长必修课”的意识,主动克服畏难情绪,投身到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一线岗位摔打历练,用“群众满意度”量化工作成效;组织层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既避免“唯加班论”的形式主义,又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大胆创新、主动作为,让真正实干者脱颖而出。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当“没苦硬吃”被滥用,侵蚀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意志,更是整个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唯有以清醒的认知分辨“必要的奋斗”与“无意义的消耗”,在拒绝形式主义的同时永葆干事创业的热情,年轻干部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扛起使命,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组织放心的栋梁之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