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了这篇非常著名的小说,这是一个茨威格中短小说集中的第一篇,恐怕也是最有名的一篇。但很奇怪后面的作者大事记里没有提到它。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写的《象棋的故事》里有一段话:
“我喜欢研究那些性格偏执的人,尤其是在单一的某方面有固执的思想,这种人通常会让自己身处狭窄的境地,而这时候也是最能接近于极限的时候。”
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作者把一个偏执的女人,放在爱情的狭窄境地里,写出的故事。
以前就知道故事梗概,看过一篇评论,意思是说,比较起来,女主角是更富有和更幸福的人,因为她有所爱,爱得纯粹,爱得无悔,因而充实。而那位被她所爱的作家,则感情上空虚贫乏,终其一生不知所求。读了之后没法认同这个想法,看了其它人的评论大概与我相似,这个女人太偏执。
实际上我不能称这个为爱情,爱情是两个人的,哪怕是单相思也是两个人的。女主角付出一生,从一个小女孩开始,为他抛弃人生其它的一切,甚至为作家生了个孩子,一生为这份爱而活,这仍只是一场暗恋,极致的暗恋。这份感情看上去完美,因为它只存在于这个女人心里,所谓被爱者没有参与,没有在其中,他象一个符号,一个影像,他们有几次肌肤之亲,却没有真正的相处过,连露水情缘都算不上,没有共度,更没有感悟的交融,哪怕是冲突,没有,他始终不认识她,几次相遇都把她当不同的人,在他心中她从来都是陌生人,直到她死都不知道她是谁。相反的,他是谁也不重要,无论圣人或罪犯,这份感情都完美。因为这份感情只属于这个女人。只要她自己爱着就好了。
故事讲的很真切,心理活动尤其生动,但这不是真的,是个编写的充满喻意的故事,一个有关于爱情的寓言故事。
女人责备上帝也不肯责备她的“爱人”,不愿给他任何胁迫、责任的压力,不对他予取予求,以使这份爱只是纯粹的爱着,只是给予和等待,全心全意,她希望他能认出自己。仿佛她就是爱情本身,摆在作家面前,等着他认出来,等着他拿起来。但是他没有,直至这份爱情死去,都不知道她在哪儿。
女人从无责备,作者有,通过女人的信说出这段话:“我明白你是个善良的人,天生乐于助人。你会帮助每一个人,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也会伸出援手。可是你的善心非常奇特,它是那么广博,随便给人拿取,可是,我要说它是不爽快的,请你原谅我的冒昧。它要别人的提醒,要别人自己拿取,一点也不主动。你只是在别人求助于你的时候才伸出援手,你不是出自本心地去做,只是因为害羞和软弱才会去做。”
这哪里是在责备书中的作家,差不多在责备所有人。可是作为大多数普通人,这又有什么好责备的呢?盲人一般的作家代表着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追逐和享受幸福,害怕并逃避责任,穿行于异性之中寻找快乐,渴望爱情又对它视而不见。我们的善良出于本心,那份善良有时也确实很脆弱。能怎么办呢?我们是人而已。
不知道作者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写这样一个故事,书中这个陌生女人的伟大爱情,恐怕只有遇到作家这种感情渣才能成就。爱情盲目到如此地步,是另一种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