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寒假作业有参观博物馆项目。原本想着过年的时候带他到南京去看的,因为婆家到南京很方便,现在开通了轻轨,正好没坐过,去体验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有这个决定后,我觉察了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在这个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
我看到了我的小心思:常州博物馆我不知道在哪,一个人带孩子去多麻烦啊。到南京的话,我可以喊朋友一起去,他们经常去,对南京比较熟,可以让他们带我去。
看到了自己的固有模式,碰到不熟悉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躲避或推拖。
过年真的有时间到南京博物馆去吗?我不能确定。这只是我的预测,如果时间不允许呢?天气不好呢?朋友没空呢?发现可变因素太多。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是我无法掌握的。
而且,如果不能成行,不要说孩子的作业,就是我本人而言,我会郁闷,心情不好。
我把自己的心情交给了他人。如果我想成行,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去,同样是不熟悉的路,常州肯定比南京要熟悉。想了下结果,觉得与其被动的到南京博物馆去,不如自己前期先到常州博物馆去。有条件可以再次到南京博物馆去。
上网查了下,原本在新北区,而且建得非常好,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交通也很便利。
想永远比做复杂,当我决定对自己负责,采取行动的时候,一切似乎都不是问题了。
决定做事的时候,想一下结果,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可以调整方案。
这算不算风险意识?或许也可以算吧。看到不可控的因素,避免。既不影响心情又可以有效做事,不失为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