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是在《白说》中读到的一句。书摆在了书桌上快要两年,今日再次翻起,感触良多。
一个男孩要走多少路,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以前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算是激励也是提醒,毕竟年将二十。然而也许问题的答案不仅仅藏在最后的结局里,还存在于每一天那些难熬的、痛苦的经历中。成长,在得到一些的时候,总会失去一些东西。少年时我怕自己一生平凡,甚至会在言语间故作高深,以此来伪装自己的浅薄,因为一直在努力,知道平凡不代表一世平庸,知道努力的价值,知道努力原来可以那么快乐,因为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我遇到大学里自己的瓶颈期,渴望未来却又担忧未知,付诸行动却又畏惧选择,心中绘好蓝图却又不知如何开始,特别当把生活与家庭的重担都挑在自己想象中不甚羸弱的肩膀上时,我渐渐变得焦虑、悔恨,不敢失败害怕失败,就像回到了高三每个周六散学的傍晚,一直承受高压让我心身俱疲,然而无人倾诉。对我个人而言,最好的缓解方式就是在夜晚的篮球场转悠,因为那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可阴雨天的时候呢?我一直忘了曾经那个少年的样子。我把自己逼迫成一个孤独的士兵,破釜沉舟,把成败局限在一个目前来说最不坏的方面,而且只允许自己赢,算是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梦想。
罗大佑的歌中唱“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没有答案。
转眼距离当时认为是人生的第一大挑战过去两年,在大学里度过了两年,我改变了很多,我不喜欢这样的改变,正如我高中不喜欢我初中时性格上的改变。以前我有每天阅读的习惯,现在借阅的却全是各学科参考书和习题集,很难再去涉猎文史一类;曾经最喜欢轻音乐和钢琴曲,因为那是让自己心静的最好方式,但现在播放器里充斥的流行音乐让我颇感烦躁;以前总感觉最好的生活状态莫过于倚窗而坐,沐浴清风,手捧古卷,现在想到的却是距自己不远的将来将要带来的苟且。二十岁,那么远,那么近,我怕自己油腻的太早。可过去的我去哪了?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当我开始默默咬牙坚持,当我开始懂得静默蕴藏伟大,我知道我必须重拾起以前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不睡懒觉,闲时自习,每天锻炼,日常打卡,这些都是我一直努力坚持的东西,但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因为只有内心的世界才是最大的世界。当我能够静下心来读懂一段艰难晦涩的文字,当我不再为年少的琐碎情感而纠结,当我越来越习惯自己孤单的影子,当我放弃让我倍感消耗的社交,这让我觉得很充实,我沉迷于学习的小确幸,我迷恋着家的温暖,并对未来充满干劲,那时的我,才是最好的我。
真正努力过的人,终将会对最后的结果释怀,哪怕它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因为平凡不可怕,没经历过奋斗便甘于平庸的人生才可怕。我翻出了书架上落上灰的书籍,我再次听起了石进的《夜的钢琴曲》,我放弃了一些消耗自己的社交,我重新审视起现在我最应该追求的是什么。
经历了那么多,兜兜转转,才发现不忘初心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鞭策。
附:每学期的糟糕状态作一反省和思索,权当是与自己的幼稚行为与狭隘思想作别。今有幸读到《白说》,顿悟。遂书文以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