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因为时间和地域的差异,人们对美女有不尽相同的定义。但是人们心中对美女的认知和解读却是大同小异。
也许有人对此有异议,说古时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强调娴静淑雅、兰心慧质,而现在人们对美女的认识则更倾向于裸露、骨感,线条是否美丽。事实上这是拿美的内在和外在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作比。在同一层面上,古时和现在的认识同工异曲。
《诗经·国风·邶风》中有首诗叫《静女》,刻画了一个娴静淑雅、乖巧顽皮且略带青涩的美女。寥寥六句,把古时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从内在到外在美的认知过程诠释得精妙细致。
前两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说:一名娴静美好的女子邀约男子在城角见面,却又偷偷地藏起来,急得男子不断挠头、徘徊不定。“静女其姝”说得是这名女子的品格娴静美好,侧重说心灵美。而这名女子又在城角藏起来让男子来找,则说明古代的女子并非我们想像得“死静”,其中还有点小天真、小顽皮。
中间两句:“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娈”指面目姣好。 “炜”是盛明貌,这里借彤管之“炜”侧重说女子外貌光彩照人。这两句说明男子对女子的认识到了第二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因为女子品格好、单纯,男子对女子有了感情。第二个境界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说,“静女”单从外貌上看,到底长得漂亮不漂亮,有多漂亮?我们不得而知,诗中也没交待。而男子说漂亮参杂了“情”的因素。
最后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是男子进入认知的第三个境界——“爱屋及乌”。 “荑”指白茅草的嫩芽。白茅草的嫩芽有什么好的?好,因为它是这名心爱的女子从野外带回来的,所以好。要是别人带来的那就未必好。
我们从整首诗来看,这名女子美在哪?品德、心灵,也就是内在美。什么容貌啊、茅草的嫩芽啊,都是在内在美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现代人认识过程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在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影视作品中的女主角第一眼看上去,并不是倾国倾城的那种,但随着故事的发展,看着看着就被女主角的人格魅力吸引,到最后怎么看怎么美,连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也越看越惊艳。
现在网络上有一形容女子的热词——“女汉子”。 女汉子一词,很早就有。这个词在网络上热起来,据称是由名模、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的。“女汉子”这一热词,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性格坚强的女生。笔者为此还专门到中学生中求“女汉子”这一热词的解释。各种偏激的解释都有,什么“以自己之力服人”, “与男生称兄道弟”,“不洗漱直接上床”,“像爷们一样暴力”,“说话吐脏字”等等。有的女生还因为别人说敬重自己是条汉子而洋洋得意。
其实,“女汉子”的性格坚强之意,在女子娴静淑雅的品格里已经包含着这层意思,只是它不是女子品格里的主要特质。在古代长诗《孔雀东南飞》中就用“蒲苇纫如丝”来形容女子坚强的性格。现在人们把这种主要体现在男子性格里的特质拿出来形容女子,这一提法本身具有的价值隐喻,就包含对女性的歧视。所以,“女汉子” 绝不是对女子的赞美之词。
什么原因造成我们对美的认知上出了问题呢?疏远、忘记或背离传统文化是主因,文化的西化是推进器。
韩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拿中韩文化的部分表象做一个简单对比。
据媒体报道,一位在韩国工作的中国人曾经感叹韩国人情味。他说,在中国的时候不敢问路,怕受骗,但到韩国以后,不仅韩国人不会骗你,如果路不好找的话,甚至会将你送到地方再回头走自己的路。小孩子上学的第一堂课不是教文化知识,而是教授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必须长辈先动筷子,晚上睡觉之前要问安。到别人家里,如果有老人在的话,甚至还要磕头。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中的一项就是要说出自己在家里都帮助父母做了一些什么。
国内一名姓金的女士说,在韩国基本上是每个家庭的书架上都能找到孔子的著作。韩国小学生对于《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等的熟知程度要远远超出中国的孩子。
一位中国网友说,她佩服惊叹韩国的女性如此的温柔、善良、干净、整洁,她也是到了韩国以后,才在一位韩国女士的家里第一次读到了中国古代著作《女儿经》,她说她第一次知道中国古代还有这么一本书。
而我们呢?辫子剪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身上西装革履,逢人就说哈喽、拜拜。除了不可改变的肤色以外,我们还有多少华夏民族的影子?
已在个人公众号:zzhjls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