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出自曹霑《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一只风筝,牵连着小男孩卢文笙的人生轨迹,从父亲抱着幼时的他在广场上放风筝,到跑反时以风筝为信,再到抗日战争中用风筝传递摩斯密码求救,这条线忽明忽暗,但二十年来,每年一只虎头风筝,串起了一个乱世中的家国故事。
以前看书总是一目十行,须臾便看完了,但也脑后即忘,留不住印象,更不谈心得。这本书我是憋着一口气,沉下心思慢慢看,总觉着一般厚的书就是比别的书要多些内容。除了细细抒情,淡淡描绘的民国风采,还有人物话语间透露的国学底蕴。
我说这本书感觉总比其他书厚些不是没有道理的,书中写了许多人家,军阀石玉璞权倾一时到身死异处,家大业大的冯家从风光无几到收敛颓败,老字号德声长卢家艰难守业,亚圣后人孟家,太平天国王爷后代左家,修县叶家。。。有时候是细细道来百十年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发迹史在读者眼前展开;而男女主人公的卢冯两家,则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眼见着衰落下来。这其中有儒有将,为宰为寇,从商从政,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生活就这么铺叙开来。
要说到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书中的女性,作者刻意将书中的女性都刻画得巾帼不让须眉,有一股大气儿。从前看到书中说到孔子后代,亚圣后人都要撇撇嘴,直到看了这本书,见识了昭徳昭如两姊妹的为人处事,才叫一个服气,当得上亚圣后人。大军阀石玉璞的发妻孟昭徳,一辈子是个拿大注意的,就连两人的棺椁上,都各有一个男子,画的是渔樵问对,可见在石玉璞心中,昭徳也是个须眉丈夫,可以平起平坐论天下。从前我们总拿“先生”作为对女子成就的赞誉,虽然说是有些个不平等的意味,但在当时,这是对亚圣后人出身的女子的最大肯定。
微山左家是太平天国佐逸轩王爷的后代,只是向来人丁单薄,香火不旺,便在女儿的教养上下功夫,经史武功无一不学,这样出来的女孩,都带着英气,“讲礼数,识大体,懂度势,拿得起,放得下,腹有诗书,遇到大事,见解独具,竟比男子还另有一份担当”。
葛亮向我们描述的是他欣赏的女子的模样,便是放到现在,这标准也不会显得迂腐,反而是许多职场女性的写照与追求。
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线也是隐隐约约的,说是男女主人公,倒像是两个人物牵起来的故事,前半截因缘际会浅浅的交集,后半截随着家国命运的动荡,而猛然相交缠绕。更多时候,他们是见证着旁人的信仰与情长。不过两个人都是内敛寡言的性子,即便一眼也是印象深刻久不忘怀的擦身而过。从城墙上放风筝的初见,到清明墓地一瞥,后来戏楼里重逢,都是水到渠成,并没有许多割舍不下的情思,只觉得就该是他/她。
书中还有一块不得不说也是我尤为喜爱的部分,便是戏。从卢文笙小时候在天津看的老生徐汉臣的《火烧大悲楼》《赵氏孤儿》,到四爷明焕自己摆的《梅龙镇》,再到襄城青衣言秋凰一出《宇宙锋》《生死恨》,这从头到尾就没离开过戏。徐汉臣、言秋凰是正儿八经入了梨园行,四爷明焕只是个戏痴、票友,从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挣钱,言秋凰跟明焕的牵扯在外人看来是段佳话,但我看着总是膈应,说什么一代名伶美人气度,还不是个第三者,讨好原配的孩子。当然言秋凰一片慈母心为女报仇,倒是显得世事奇妙。徐汉臣和石玉璞的小老婆有了私情,小湘琴被怒火中的石玉璞一枪打死,徐汉臣则在巡演途中被暗杀。似乎牵扯上戏子优伶,作家的笔下就没有好下场。
本书其实还描绘了许多人和事,缘浅情深的毛克愈与吴思阅,学堂战场上的兄弟凌佐,在中国长大的叶雅各,上海滩生意场上的姚永安,仙乐斯的舞女尹小姐。。。我想细细读来就是一幅民国工笔图了。
看完书后,一个隐约横亘在心中很久,甚至都不敢深思的问题又浮了上来,过去我们所为之沸腾的信仰,究竟给旁人或者不信仰者带来了多少灾难呢?是不是在别人眼中,我们所认为的光明也如黑暗般邪恶呢?忠孝难两全,信仰与家庭有时注定相悖。或许只是我庸人自扰罢,没有阵痛哪来革新,只是人人都希望这痛别落在自己身上。
这是2018年看完的第一本书,也知道了葛亮这位作家。其实我看东西,要是觉着好,就忍不住去网上搜索别人的评价,要是大家都一个劲儿地夸,我也有荣与焉,要是大家讲道理地指出哪哪不足,那我要么是意兴阑珊就此丢开手去,要么就是不服气憋着一股劲儿读完,说到底还是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上面的胡言乱语倒是我心中几分真情实感,希望这是一个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