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这个题目很久了,教育其实从不分人群种族,从远古至今,它一直都是人类除了吃饭睡觉工作等以外的又一大刚需。是的,我觉得教育是人的刚需,这并不是因为我身在教育行业,在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身处这个行业久了,见过太多孩子跟家长,继而有感而发。但是对于这样命题的文,我又不知如何下笔,才能把自己心中的那点浅知拙见让大家清晰明了、一看就懂,所以只能选取一些生活上的例子,顺带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前两天在超市购物,看见一个外婆带着哭天抢地的外孙女在结账,孙女哭着说,“我要橡皮泥!”外婆说,家里还有很多。孙女仍旧要,外婆只好说等她妈妈回来再买。可是孙女却蛮不讲理地质问外婆:“我就要我就要!给我理由为什么不给买?!”
隔天的上午,上班路上我遇见一对母女在小公园散步,女儿双手捧着清香的桂花,递给妈妈闻,稚嫩的声音对妈妈说,“妈妈,香吧?我把花放在枕头边,让你睡觉香!”
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但是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给我一个不买的理由”,多么理直气壮的质问,多么无理取闹的要求。如果一个孩子在他幼儿时期都学不会尊敬长辈、家长都不教他什么是尊重和礼貌,以后就更不用说孝顺了,如果一个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都不教育他应知的礼仪,等他长大犯错误了,就不要气得后悔生下他。养而不教,是父母的过错。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问题。在父母的纵容、溺爱下,孩子多半会“长歪”。而这种“歪”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还会延续到下一代、下一代……两个孩子的谈吐,都直射出了各自的家庭教养如何。可能会有质疑,万一有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呢?可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对孩子的期盼也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子女将来长大能够生活得更好,能够成龙成凤。
我有个学生家长,父母都是环卫工人,孩子课时快消耗完时,我例行公事地问孩子妈妈要不要让孩子接着往下学?(为什么是例行公事?因为这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困难,妈妈生病,爸爸还兼职了另一份工,我不认为家长还会继续让孩子学)妈妈这样对我说,“当然要!我和他爸爸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学习呀!”
我还接待过一位家长,她在美容院刷了4万的卡,但就是不舍得给孩子报三千一学期的培训班。而孩子在她的“不舍得”之下,成绩越来越差。
两个经济基础完全不同的家庭,前者父母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后者却是受过教育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观念天壤之别。
在我7岁那年,我们家在存钱建房子。有一次我妈带我逛街,我在文具店看到了我非常喜欢的小布偶和找了许久的《海的女儿》的磁带,我妈说我只能选择一个,并且要选对我最有用的。我拿着买下磁带,看着静静坐在柜台上的布偶,舍不得走。当我说起这段小往事时,很多人会对我投来同情的目光,但这真不值得同情,反而我很庆幸,因为我妈从小就开始让我做选择,所以每次我犯“选择困难症”时,只要想起我妈对我说的“只能选一个对我有用的”,我就不会纠结。我妈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妇人,但是她总是言传身教给我很多有用的东西。
其实有时候,教育观的正与否、深与浅,不一定要跟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挂钩,因为有时候,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大学时在一家培训机构兼职,机构负责人跟我说,教育好一个孩子,是会惠及四代人的:父母、同辈亲族、子女、孙辈。
而教育,从没有过去时,它一直都是现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