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80后的我叫“母亲”似乎更显得稳重些,文艺一些,但是更我喜欢叫“妈妈“,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学会的话,“妈妈”比“母亲”更亲密,更烟火气。
妈妈出生在六几年的陕西省陇县一个小山村了,是家里最小的女娃。出生时,大舅在家里种地,二舅在铁路上修护铁轨,三舅刚毕业进了县公安局,都能给家里进项了。四姨比妈妈大六七岁的样子,听妈妈说,外婆忙的时候都是四姨带她,因此她和四姨的感情最好。
当时的农村还在吃大锅饭,靠挣公分生活,家里就剩下大舅和外婆两个劳动力,外公身体很不好,在妈妈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记忆里对外公几乎没有映像。 两个人要挣5个人的口粮,一个嗷嗷待哺,一个重病在床,一个只有六七岁拖着鼻涕的女娃,家里的光景很烂包。幸好有两个吃商品粮的,每个月都拿工资补贴家用,日子才勉强过下去。
冬月里,外公终于熬不住了,撒手人寰,家里的天塌了,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虽然他已经不能给家里做任何贡献,甚至还是拖累,但是人在家就全乎,家里有个拿主意的,心里才有底气。如今底气被抽走了,外婆的魂也跟着走了大半。以前利利索索,风风火火的一个人,嗓门亮堂,早上起床只要在院子里喊一嗓
“天明了,起床做活了”
邻居都不用再去费二茬事,比打鸣的大公鸡都管用。现如今半天没有言语,总是丢了东,拉了西。
葬礼上,外婆手里攥着外公用了一辈子的烟袋锅子,眼睛里泪水不断滴落,嘴里一直喃喃着
“受了一辈子累了,你歇着吧。”
四姨抱着我妈鼻涕眼泪糊一脸,嘴巴咧得大大的嚎着
“我没大哩!我没大哩!”
吓得我妈跟着一起哭。
日子总会要过下去!转眼妈妈也六七岁了,大舅也成了亲,四姨快长成大姑娘了,家里养了两头猪,都是四姨在照料,全家人的洗洗涮涮,吃喝拉撒也都归四姨管。
外婆也恢复了以前的精气神,家里得她主事。
过得最快活的就是妈妈了,她并没有因为外公的去世缺少什么。相反全家人都宠着她,她是吃着白面馍馍,喝着小米粥长起来的。也从没有穿过带补丁的衣服,头发扎两个精精神神的小辫子。二舅和三舅还不时的给她从城里带回来一些漂亮的头绳。妈妈从小就比较白净,胖嘟嘟的,圆溜溜的大眼睛,衣裳手脚也都干干净净的。小嘴巴很甜,一醒来就哥哥姐姐的叫个不停。家里人都喜欢逗她。小院里总是盛满了她银铃样的笑声。
外婆看向她的目光最是慈爱。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样宠着她有什么不好,一切都那么心甘情愿,天经地义。
就连新舅妈的地位也远远比不上她。新舅妈总说“农院里养了一个千金小姐。”
当年的农村,六七岁的丫头片子,可以当半个大人用。可是妈妈却背着崭新的草绿色帆布书包,穿着新衣服,神气的走进了学校。
那时候的农村子里,许多男娃也不一定会去上学,七大姑八大姨在背后议论纷纷:一个丫头片子上学有什么用,早晚都是泼出的水。 然而外婆全家早早就决定要送妈妈去念书。盼望全家宠爱的小丫头将来像二舅三舅那样吃国家粮,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全然不顾别人的说三道四。
上下学依然是四姨接送,学校离家大概三,四里地远,中间隔着一条河,水不深但很急,没有桥,只是放了一排大石头。石头长年被水冲刷,表面很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河里去。六七岁的女娃子如果滑下去,一眨眼就会不见了踪影。为了安全起见,四姨每天来回四趟背着妈妈过河。
在四姨的背上,妈妈叽叽喳喳告诉四姨在学校里发生的她认为有趣的事情:
“老师说我唱歌最好听了。”
“老师夸我字写的最工整。”
“今天小英子的鼻涕都过河了,脏死了!”……
四姨微笑着听着,不时的点头应着,偶尔也毫不吝啬的再夸奖一遍能干的小妹。妈妈苹果样的小脸上的大眼睛变成了月牙儿,顺便把银铃般的笑声洒落在河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