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有两种错觉,一种是,认为只有中国属乡土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拿捏;还有一种是,认为不能成为人际高手的人,要么是原生家庭没有给予的天赋,要么是自身不够努力。
这本书既让我了解到,近几年不少西方的学者对于人际关系学的研究,成效显著,同时也告诉我,成为不了人际高手很有可能是自己的边界被他人侵犯,长期处于不舒服的环境,无助,麻木,和无力的情绪时时相伴。在这种情况下,想成为人际高手,要先让自己心情愉快,也就是要先取悦自己。
美国咨商心理学硕士,法学硕士乔治.戴德的《所谓人际高手就是让人舒服》,以理论为依据,用事实说话,加上丰富的实践案例作为依据,帮助交际中的双方理清复杂的人际关系,划清心理边界的一本指导性书籍。
作者一直从事人际关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多年,他认为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由此他提出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一一 知深浅,懂进退,也就是说,如果懂得建立自我边界和尊重他人边界,那么便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搞不定的。
当我们心理边界不清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当出现心理边界不清的时候,我们就将控制情绪的权利拱手交给了他人,就会感到人际关系紧张,这种感觉会让我们不堪重负,焦虑,甚至是抑郁。
事实上,没有人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由自己负责的。也就是说“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我们理解“你”在哪里终止,“另一个人”在哪里结束,我们就获得了边界感。
心理边界,是人际关系中的黄金分割点。我和你是不一样的,我也不是你,你自然也不是我。那么我们也就明白了,我和你以及世界上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你与他人的“边界”。
有完整的心理边界的人,应当是一个成熟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主见,不受他人的影响,以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为主,兼顾照顾他人的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如玉一般,触手可温,相处起来让人感觉既温暖又舒服,如沐春风。这样的人就是人际高手。因为他的心里不仅有自己,而且总是装着别人。
那么什么是影响我们建立自我边界的因素呢?
“归类,控制,期望,建议与赠予,给他人贴标签”是常见的“越界”行为,“我应该”,内疚和遗憾,都是无意义的情绪情感,是阻碍人成长成熟的因素。
我们应当看到,只有有边界意识才能成为职场赢家。没有家庭中的边界,各种冲突会此起彼伏,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允许个体独特性,差异性的存在。亲密关系中的边界也是爱而不黏,亲密有间。朋友也一样,太远了孤独,太近了伤害。总之,边界模糊的人,是让人不舒服的人。
只是,在中国社会里,“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仿佛万金油一般,只要拿出来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干涉他人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所有跨界操控的行为,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尊重他人的边界,就不要做“以爱之名”的干涉。
因为这种人总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事实上,无论何种交情,人和人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没有界限感的人必定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一个人外表长得好看,恐怕只能讨得他人一时的好感,不是人生的决胜点。长期的相处,讨不讨人喜欢才是能否玩转社交的关键。人际高手就是懂得建立边界,尊重边界的人,就是做到了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这会让人际交往更健康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