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游泳后回到寝室,发现有三条未读信息。打开发现是Y君的消息,他告知今天是他在K公司的最后一天,他已经辞职了。我一时间有点伤感,因为今天上午,我刚去K公司见过他,在他的帮助下处理一起公司业务。而今天的见面是我跟他三天前就定好的,他的善意安排让我很感动。
Y君是一个很直爽,执行力很强的务实合作伙伴。他是巴勒斯坦人,是少数我遇到的比较聊的来的阿拉伯人。用中国话说就是比较投缘。上周,我们一起吃饭,聊起了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也谈到了对K公司和工作的想法。其中一点就是职业瓶颈,他坦白作为高级经理,收入与工作繁忙程度并不相匹配,职业风险也很大。对于是否可以更进一步升为CEO级别的机会,他坦然地说不可能。一方面他不是科威特本地人,另一方面,他在K公司深耕二十多年,董事会更倾向于从外部招聘CEO以更好地平衡公司内部。还谈到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家庭上的问题。总之这些问题,似乎是普世的,也是每个成年人似乎都会遇到的。
人在职场,讲的多是利益。我一直在思考职员与公司的关系,职员与老板的关系。我刚工作那会,在北京总部上班,办公室的一位年长的女同事是一个领导的家属,所以在单位过得很惬意,也很随性。她的桌子上堆满了个人物品,比如家庭照片和其他零食、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等。我的桌子上除了放笔记本电脑的架子,没有什么是我的个人物品。女同事有一次笑着说:“一看你就对公司没有归属感,没把公司当家,桌子上干干净净。”我本能地回答:“是啊,我从来不把公司当家。”女同事又笑了,“你真不懂幽默,哈哈,谁会把公司当家呢?”
公司不是家,这是一个常识,但是也是很多中国公司内部尽力回避的问题,否则也不会有很多公司动不动就搞团队建设,搞员工生日排队,搞各种与公司业务无关的文化活动。这一点外国公司做的比较理智,将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契约化和利益化,某些中国大公司也开始发扬狼性精神,搞残酷的末位淘汰机制。
公司的发展很忌讳人员,特别是骨干人员的流动性过快。于是,很多老板会用利益和情感两方面去留住人才。利益不必多说,没有足够的物质,谈感情没有意义,但是很多人才,除了物质需求,更需要情感的黏着感和精神的满足感。这就会出现很多情同父子,情同手足的超职场关系。这是难免的,人每天有8个小时是在公司工作,算起来,人一生最好的时光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工作。如果一份工作,既能作为养家的经济手段,又能作为愉悦人生,收获快乐的精神享受,但凡正常人,都会希望有拥有。
我读书时,学习公司法,在第一章讲公司起源的时候,课本里提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理由,比如为了大规模商业发展所需的信用、资本募集以及风险分散等目的。唯独没有提到人对社会化工作环境的需求,但凡一个公司,大多五脏俱全,有股东,有管理人员,还有众多的普通员工。一个公司虽然实质上属于股东,也就是老板,但是员工在公司里面,与老板又不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员工是公司的一个部分。公司的名称和存在,对员工来说,是一个寄托,特别是一个好的公司,员工对公司有一种身份上和精神上的归属感。一个聪明的老板,会刻意淡化自己对公司的主人翁身份,而是不断强化每一个员工与公司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让员工从公司中找到身份和人格上的一种加持力。而一个不聪明的老板,却不断忽视员工的精神需求,把员工当作给自己或自己家族做事的人,甚至是花钱买来的劳动力而已。
公司再好,也不是家,如果受到了太多委屈,或者遇到更优质的offer,多数理智的人,还是会另谋他就。当还是一个职场新人时,对于同事的离职,总是会感到有些伤感,特别是一些已经建立起很好关系的同事,突然间要离职。但是,回归到这种职场关系的起源和本职,又不得不承认,基于同事关系建立起的感情,确实有其局限性和脆弱性,经历的多了,就发现,其实不必伤感,送上祝福即可。
如果我是老板,我如何对待离职的员工?这是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相对而言,如果我是领导,我如何对待离职的下属?这是一个送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