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成大事者必有助力,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不论多强,大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事业才会成功。东汉末年,董卓能够站到当世的顶峰,为一时之枭雄,同样是离不开众多的手下鼎力支持。巅峰时期麾下名将如云,论武力吕布排第一没有疑义,但论统帅全军和战场指挥能力,排在吕布之前的大有人在。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被遗忘甚至被小说带偏的帅才级猛人徐荣。
董卓手下的五虎将之首
董卓能独掌大权,其核心就是手下的军事力量,为人熟知的有吕布,郭汜,李傕和华雄,但董卓的五虎将中没有他们,因为级别不够。董卓手下五大中郎将分别是徐荣,牛辅,胡轸,段煨和董越这五人,李傕等人只是校尉,级别要低一个档次。
虽然这五人在三国演义里并不出名,但在历史上却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猛人,五人之中,实力最强的首推徐荣。
徐荣在董卓一方,是个特别的存在。他和董卓并非老乡,也非出自董卓嫡系西凉军。徐荣是辽东的玄菟郡人,出身于东汉朝廷的禁军,能够位列五虎将,可全凭自己的本事得到重用。
在这里多说一句,徐荣与公孙度是老乡,就是他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为辽东太守,为公孙度后来能够割据辽东打下了基础。
徐荣究竟有多厉害呢?
讨伐董卓作战最勇猛的孙坚和曹操两大牛人无一例外都败在他手下,而且是败得很惨几乎全军覆没,历史差点被他改写,就凭这个战绩,徐荣就是东汉末年前期的第一号猛人。
但在《三国演义》中徐荣刚一露脸,在与夏侯惇交马数回便斩于马下,被描写成一个三流武将。
两场大战奠定名帅地位
荥阳之战险杀曹操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地诸侯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之战正式打响。起初声势浩大,吓唬住了董卓,当联军相继攻克汜水、虎牢两关后,董卓无奈只能弃守洛阳,退居长安。但各路诸侯心却不齐,各自打着算盘,开始停滞不前。
心急愤怒的曹操主动请缨,率领帐下数千兵马开拔成皋,计划与袁绍的河内军,袁术的南阳军对董卓形成夹击之势。董卓一方派出徐荣率军向荥阳集结,双方最终在荥阳以东的汴水岸边展开激战。
荥阳是董卓东部防线的一个重要据点,当时董卓以洛阳为中心,布置了三道防线,荥阳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并且易守难攻,所以徐荣将决战主场选在了这里。
徐荣并未利用荥阳易守难攻的优势,采取守城战略,反而趁曹操立足未稳,还没有完成防御部署的间隙,主动出击,发挥自己麾下凉州铁骑的机动优势,对曹操进行了突袭。
没想到这次突袭战,打成了歼灭战。战斗的最终结果,曹操不但未能击败徐荣,自己一方损兵折将,手下的卫兹、鲍韬先后阵亡,曹操自己也身负重伤。若不是堂弟曹洪及时让出自己的坐骑,让曹操趁夜侥幸逃脱,荥阳险些就成了曹操的葬身之地。
《资治通鉴》记载:“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
此战过后,曹操元气大伤,离开联军东下募兵,各路诸侯们见此更加畏惧董卓,整个讨董的行动陷入停滞状态。
梁东之战大败孙坚
徐荣的胜利,令董卓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布置战线抵御联盟的进攻。没多久,董卓便再派徐荣率军支援胡轸,对抗讨董干将孙坚,十八路诸侯联盟中真正令董卓畏惧的就是孙坚这支兵马,董卓还曾想和孙坚结成亲家。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孙坚率豫州军向梁东进发,准备辗转进攻洛阳,梁东之战是一场遭遇战,这对将帅能力的考验更高。
徐荣再次祭出他的战术法宝,很简单,就是和击败曹操时一样,再次利用麾下骑兵的机动力和突击力,抓住战机,对正在移动,军心松懈的敌军进行突击。
整场战斗过程中,徐荣先故意退却,然后抓住孙坚“移屯梁东”大队人马处在移动之中之时,发动突击,结果是徐荣再次大胜,颍川太守李旻被生擒,孙坚大败,带着数十名骑兵狼狈溃围逃走。
在《后汉书·董卓传》中这样描述这场战斗:“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群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烹之。”
在《三国志·孙坚传》中记载:“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徐荣担心有伏兵,未敢追击,这才使孙坚得以脱险。
素有“江东猛虎”之称,勇猛无敌的孙坚,擅长军略的曹操都败在徐荣的手中,两场大战足以奠定徐荣名将甚至是名帅的地位。
新丰之战最终战死沙场
就在徐荣击败孙坚的第二年(192年),王允与吕布合谋,利用董卓入朝觐见的机会将其诛杀,董卓死后,徐荣等人就归降了王允,可以视为站在了东汉朝廷和汉献帝这一边。
王允没有听从吕布的劝告,诛杀董卓其余的部下。采取了“只诛首恶,胁从不咎”的政策,但他迟迟没有以汉献帝名义发布对其他人的赦罪诏书,态度极不慎重。最终董卓的西凉旧部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唆使下反叛,王允闻讯后,匆忙派胡轸、徐荣出兵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组织长安保卫战。
这次徐荣没有延续当年的辉煌,此时由于朝廷刚刚诛杀董卓平息内乱,王允吕布又将帅不和,仓促间不能有效地抵抗拼,反观地方,是拼死一战的凉州铁骑,即使徐荣再勇猛也不可能翻盘。
最终在胡轸战败倒戈下,徐荣面对西凉虎师与胡轸的夹击,寡不敌众,血洒疆场战死于乱军中。对于战将来说,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一种归宿吧。
对于这场战斗,西晋司马彪所撰的《九州春秋》中胡轸并非倒戈,事实上在战前就已经秘密当了卧底,而王允派遣胡轸、徐荣迎战时,又是以胡轸为主徐荣为副,这局势让徐荣怎么打?
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吕布不敌仓皇而逃,王允被处死。
最后历史君说:
以徐荣的能力、战绩而言,史书上也是能够单独立传的,之所以被历史所遗忘,被小说所带偏,我想有三点原因吧:一是他始终为朝廷作战,谁当台掌权谁就能下令,他就听谁的,给人以墙头草之感;二是运气欠佳,跟谁谁垮台,从何进到董卓再到王允,结果选择的老板都失败了;三是在台上表演的时间太短了,从战胜曹操,大败孙坚到最后战死也就三年时间。
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他就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万骨。大江东去,浪淘尽,他的故事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烟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