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唯一能够帮我的人……”“我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只要你……”我们能够听到类似的话语总是感觉到“我又没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被一些状况左右,被逼着做出一些行动,内心感觉到的是挫败感和无力感。说出这种话的人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但是感觉真的很不好。
《情感勒索》这本书说,很多时候,我们最亲近的人总是以关心和体贴的方式来情感勒索。为何定位为情感勒索,是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当初的坚持,但是对方抛过来的要求是和当初的选择不一致的,如果我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会变向指责我们,上升为人品、价值观或者是其他的品格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迎合他们,感觉依旧十分糟糕。不过,在关系中无论是向我们情感勒索的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是受害者。是双输的情况。相信“勒索”这个词是不好的,确实是不好的。双方的感觉都不会好。即便是勒索者获利了,当下,依旧不会好。
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她指出,这种情况是“情感勒索”,而我们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她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指出“情感勒索是控制行为中的一种最有力的形式,通常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勒索者会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告诉我们若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有苦头吃。其中以各种面貌出现的威胁、恐吓。”并从情感勒索的诊断、情感勒索的危害、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三个方面教我们识别出情感勒索、勒索者常用的手段以及帮我们摆脱情感勒索,重新建立健康的双赢的关系。
首先,情感勒索的诊断。情感勒索有六个致命的特征,要求、抵抗、施压、威胁、恐吓、屈服和重启。首先提出不合理要求,无视我们的抗议不断给我们施加压力,并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通过各种的手段来威胁和恐吓我们,直至我们屈服,答应他们的要求。
其次,情感勒索的危害。勒索者在意的是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无视我们的需要和这样做的后果。而受害者因勒索者的手段被按到了情绪键,如追逐认可、和平主义、自责、毫无底线的怜悯等导致。情感勒索会危害我们的自我完整性、对幸福感的损害、赔上心理健康。暂时安抚的勒索者和一个做出让步的受害者的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其实正有一条裂痕在不断扩大,让任何亲密关系不再安全可靠,丧失了亲密。
最后,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一份约定、一个声明和一系列自我肯定的话语。
一份约定是对自己的约定,约定承诺自己不再让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左右我的决定。
一份有力的声明:我受得了。一系列自我肯定的话语。
停下来,冷静观察。关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引爆点。对要求进行分类,有意识的让步,对影响自我完整性的要求,要声明自己的立场。自问:这真的是爱吗?在一些风险高的要求,先宣泄再做决定。
策略是:一是非防御性沟通宣布你的决定。面对对方的威胁、负面评价、诱导解释和沉默等情况先改变自己的口吻,试试这些句子“对不起,让你这么生气”“我理解你的心情”“你绝对没错(即使并不那么认为)”。通过非防御性沟通,会缓和紧张的气氛,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
二是化敌为友,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用“猜想工具”来鼓励对方跟你一起想象改变后的样子,通过倾听找出解决之道。
三是条件交换,希望对方改变行为时,要先改变自己。
有时候,情感勒索者的要求是他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而提出的,有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但提要求的方式让我们难以接受。会让我们感觉自己一直在被迫付出。这时,不妨采取条件交换,我答应帮你做这件事,反过来,你也要帮我一个忙。这样,既满足了双方的需求,也可以体会到收获的乐趣。
四是运用幽默。抒发对对方行为的感想。
纵观应对与摆脱情感勒索的整个过程,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想法、改变过往形成的行为模式、改变潜意识的情绪观念。
《情感勒索》指出,这不是一个两难的境地,而是对我们的考验。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所谓的状况是我们的灵魂层面的选择。没错,死穴一旦存在,说明这是我们曾经受过的伤。不去疗愈,不去看见,它就一直在。这种状况就不会好。我们要学会去看见我们的伤。不仅仅是关系上,而是在关系中让我们更能够去看见我们的伤和死穴。面对它。把它疗愈好,之后才能够正确的去处理外界的所谓的问题。问题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它是包裹着包装纸的礼物,只有我们去面对,忍痛去觉察到伤痛,我们才能够从中获益。
苏珊说,“‘改变’是最令人害怕的一个词。没有人喜欢改变,几乎每个人都对它心存畏惧。大部分人,都想尽量避开它。然而,如果不改变行为模式,我们的世界不会有什么不同。光有想法并不会起任何改变,就算我们知道不该做出那些自我毁灭的行为,这种想法仍然不能阻止我们的行动。不断地唠叨或祈求另一方改变是不会奏效的,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必须率先朝着新方向勇敢迈进。”
因此,要想彻底脱离情感勒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生活,我们就不能坐等别人改变,而是要从改变自我着手,你会发现,奇迹是真的会发生,我们真的可以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希望每个人都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更多书评,请看个人微信公众号:陈藤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