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率真的朋友跟我说,最近越来越不喜欢看我写的东西了,好像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讲道理,或者更像是一个老者在回忆。生活是没有那么多道理可以讲的,他建议我写写读书感,或是研究《道德经》,做成一个连载。
我儿子看过我以前写的两篇,肯定地告诉我,这两篇都是高考满分作文,他对我能每天都在这样写,再看到写出来的一篇篇日志,就像丰收的果实,就一个感觉:太厉害了。
朋友的孩子看过我写的内容后,也会鼓励我,说我写的可以做范文了。
还有的朋友说我积累的够多的了,可以开一个博客或者公众号,传播正能量。
从这两个多月的实践当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人的变化,有的人天天早起等着看我写的日志,这种期待就是一种精神的向往,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展示。还有的朋友每天认认真真地看,也从其中感悟到一些道理,觉得人生不只是物欲追求,还有一种精神性的生活。还有的从天天玩手机当中跳出来,觉得太浪费生命了,直接卸载了游戏,每天学习到深夜。还有的朋友也坚持每天都写一篇日记,到现在每天写一篇,发现以前说没时间写真是一个借口。人就是这样给自己找着各种理由。
我发给朋友日志,朋友认真看,还有反馈;朋友发来他写的东西,或者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我都会认真看并给一些回应。反馈和回应是对写文章人的一种礼节上的尊重,尊重他的付出,也尊重他的信任,这也就是礼尚往来。 社会上交往讲究礼尚往来,文化上的礼尚往来也是一种互动关系,文化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出来的。当我坚持了这两个多月的实践,也有了这么多的反馈,还看到有人的改变,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记得一次我选了十六篇日记发给王老师,王老师根据我写的内容,列出了相处、孤独、知足、美学、孝顺、反省、话题、年味、反省、温暖、精神等几个大题,借日记相关内容而给我们上课来谈这些的问题,他讲的时候已经超出我日记中的情绪和个人的问题,而是说人类碰到的问题多多少少是相似的,差别在于程度,所以要把问题归到一个类上,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共性问题,这样的就会认清一个个问题,就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独到的眼光。
正因为要把内容上升到人人都会遇到的一个大类的问题,所以就会有一种说道理的感觉,其实,我的本意是想借着自己遇到的事,或者想到的事,来认识每个人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也许就会给没有经历过,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个提前的认识,比如死亡、信仰、爱情、婚姻等等,朋友说感觉是在制高点上讲道理,这个感觉是对的,因为这是我写的本意。不喜欢看,也许是我的讲道理还没说透,还不够打动人,这也是我要进步的地方。
朋友的率真是对我写的日志的真实态度,他对我的要求是对我的激励,希望我做的更好,写出更多更好的东西,也能够带给别人一些有益的文化。这样的真诚是交往的基础,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