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书了,书名叫《幸福时分》,这是我的第一本作品。
妻子提议,清明节回老家祭祖的时候,捎上两本烧给父亲和母亲。我说,这是一个好主意。
用去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带着妻子、儿子回到了乡下。父亲和母亲的坟墓位于村旁接近山顶的山坡上,这座山离我们家的祖屋不远。由于山路崎岖,雨天路滑,稍有不慎便会滑倒,甚至跌伤。因此,一路上,妻子都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我也紧紧地牵着她的手。我们好不容易才上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墓地。
真是天公作美,刚才还下着纷纷小雨的天空已经开始放晴。我环顾四周,只见山坡上长满了青青绿绿的松树,山坡下种满了青青翠翠的竹树。这让我想起了那首咏松的古诗:“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这不也正是“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人生写照吗?苏轼在《于潜僧缘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翠竹虚心有节,挺拔秀丽,轻而不佻,坚贞高洁。也因此,它才与梅、兰、菊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如此说来,山坡下那片青青的翠竹,便赋予了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我想着想着,蹲在身旁的妻子已把书本一页一页地撕开了,她说,这样能让书本燃烧得更充分一些。妻子的话依稀也是在形容父亲和母亲奔波劳碌的一生呀。父亲和母亲含辛茹苦,辛勤劳作,为我们五兄弟的成长操劳了一辈子,耗尽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俗话说得对,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在更大的程度上都给了兄弟中排行最小的我。尤其是在我上初中以后,父亲和母亲便很少让我干农活,只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希望我将来能有所作为。这和天下所有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一样。
此时此刻,站在父母的坟墓前,我想起季羡林大师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中写到的那几句话:“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挚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报我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过,季老没有这样做,而我做了,我希望通过燃烧自己的《幸福时分》这本作品,以缕缕书香祭拜生前没有享过多少福分的父亲和母亲,但愿父亲和母亲的在天之灵,能拥有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