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腔,河南的汤。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家的独特味道。
对于大多数河南人来说,家的味道就萦绕在一碗胡辣汤里。
在蜂窝煤的炉子上,盛胡辣汤的大铝盆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股股香气也随之飘散在空气里,不时往人们鼻子里钻。
师傅手拿一柄特制的木勺,伸进汤里来回搅动几下,然后再溜着锅边把不稀不稠的胡辣汤盛进碗里。
娴熟地滴上香油和醋,一碗热汤就诱人地呈现在眼前。
胡辣汤是有故事的。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严嵩从一高僧手中得到延年益寿的秘方,献给皇帝品尝。
皇帝喝一口便龙颜大悦,遂赐名为“御汤”。
因汤香辣味俱全,更名为“胡辣汤”。
后来京城沦陷,御厨带此秘方逃至河南西华县逍遥镇,逍遥胡辣汤便普及到民间,香泽大河南北。
胡辣汤不只是风味独特的早餐,也承载着无数情怀。
冬天的清晨,黄河两岸的风就像锋利的小刀那般,切割着人们裸露的皮肤。
人们纷纷聚在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摊前,暖暖自己冻僵的身体,安慰一下腾空的肠胃。
走进一家汤店,一只青花瓷碗满漾着浓浓的香气,一个小伙计吆喝着,端上来一碗稠稠的酱色浓汤。
这汤色凝重典雅,诱人食欲,待到白瓷调羹出马,才能发现碗中的“宝物”。
汤里滚动着深绿色的海带,乳色的面筋,透明的粉条和白色豆腐丝,还有黄的黄花菜,红色的花生仁和肉丁,煞是好看。
这些配料并不因为酱色的浓汤而失去本来的颜色,反而相得益彰,美美与共,这正印证了中原饮食“和而不同”的境界。
细细咂摸,舌尖被一种细腻与醇厚的口感慢慢滋润浸染。
直到一口浓汤下肚,胡辣汤的辣味才在口中泛起,一碗尚未见底,便有一股暖气通五官,过六腑,向周身流去。
无论是春夏,抑或秋冬,城镇的大街小巷,胡辣汤摊点总是星罗棋布。
虽然不是八大菜系,豫菜里也没有它的地位,但胡辣汤就是这样低调又接地气,它存于每一个河南人心里。
肉烂汤鲜,香辣绵口。作为民间吃食的胡辣汤,做法却讲究不少。
胡辣汤的灵魂,来自胡椒,胡椒味道浓烈,性子炽热不羁,全无辣椒的辛辣,令人着迷。
除了胡椒,真正讲究的胡辣汤,是用牛羊骨头配以二、三十味中草药精心熬制而成。
接着,要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不断加水“洗”出面筋。
骨汤沸腾后,将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锅内,小火烧至汤汁粘稠。
再加入肉丁,黄花菜,海带,豆腐丝等其他配料,旺火烧沸。
一碗不平凡的胡辣汤,取决于牛肉的大小,海带的厚薄和面筋的软硬程度。
还有,骨汤的味道是否吊得很足,黄花菜是否煮得软烂,豆腐丝是否吸饱了汤汁……
从挑香料,煮面筋,放配菜,到最后平稳收汤,每一步都需师傅细细把控,承载着满满的独具匠心。
胡辣汤还有另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汤”,想来这就是人们给予其最大的肯定和赞誉。
在吃法上,胡辣汤可以配以黄金酥脆的油条和油饼,皮薄馅大的煎包和肉盒。
把半碗胡辣汤和半碗豆腐脑儿掺在一起,这叫做“两掺儿”。
卖胡辣汤的小摊常捎带着卖豆腐脑儿,拿小勺微微搅和一下,豆腐脑儿的细腻、清淡、微苦涩与胡辣汤的粘稠、酸辣、鲜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就是我心中的胡辣汤,吃的是烟火气息,品的是人间清欢。
胡辣汤是城市的灵魂,是世间的实感,更是生活的重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