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谈美》一书中朱光潜说过: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无援,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美如果是种感觉,可能是充满偶然性的,一种片刻心灵的击中。这是一种角度,但是当你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用“无所为而为”的溢于言表去感知这个世界万物。
那么意象的孤立无援,便诠释了新的美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趣味,允许多种角度的看待各种元素,便是态度。
在人文的美感中,感悟参差多态的幸福,是常人越来越少去思考的角度。
如今大家只需要根据大众的眼光,去定义万物的好恶。我也不能免俗,往往无法坚定自己的态度。对各有千秋的事物,多元的审美态度,亦会驱从大众的界定,而毫无自我思考的意义。
比如,人性的美感,对高情商的标准,体现在察言观色、临场应变、隐忍求全的大格局,抛却原本独特的自己,都整齐划一的看向于此。这是实用的,个人的好恶品味,受环境影响,本就最好可塑了。
但社会文化中之所以,容许有阅读,有先生,有大师,这些意念的引领,定是有存在的道理。那么你为哪样的态度所吸引,亦是你对美的返照。
美也可以是求同存异,才会有动容的惺惺相惜,这份态度碰撞的过程值得推崇。
不是用单一的态势,一种因利益驱使下,去压制、去构陷、去凌驾,这不该是人性的美,无法成为主流的审美价值,定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美,穿越欣赏的思绪,是必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