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黑夜爬山。能见度为0。你看不清前方的哪一边是山顶,哪一边是通往灾难的悬崖峭壁。你想尽量向高处攀登,在理想情况下,你希望到达顶峰并停在那里。
但是你知道“理想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经常发生,你也不会天真到认为它当下就会发生。
因此,唯一明智的做法是,当你到达你认为合适的高度时停止攀登,在陷入危险之前及时离场。
当然,当雾散去,太阳升起时,你可能会发现你离山顶还差一半距离。你本可以爬得更高的。
但不要心生懊悔,至少你的方向是正确的,你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你的收益落袋为安了。
你比那些盲目地攀上山顶,却从另一边摔下去的人要好得多。」
我的感受是——
之前我曾思考过:赚小钱容易还是赚大钱更容易?然后,看到一些观点说——“是一样的”。
当时,我并不明白这个“一样”是指什么,就理所当然认为“一样难“或者“一样容易”。事实上,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会这样理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后面要说的内容,即“要做大事”。
我想这个选择放在面前,但凡有理智都知道怎么选,如果是一样的话——当然是做大事换取大回报更有利。
但我仔细想了想,不对劲。
很多时候,我们都很容易忽略说话者本身,“读书人”就这点毛病,总觉得“真理”可能掌握在任何人手里,尤其是“成功的人”肯定更接近“真相”,也更了解“真理”。甚至会理所当然认为,既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成功的人”恰好属于少数人,所以“毋庸置疑”!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股市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多少资金,亏损百分之百就都归零。
我是说,他之所以说是一样,更多的聚焦于对于他来说成本是一样的。时间成本,精力管理,包括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然后获取更大的利益回报。甚至是他所需要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需要的成本并不等同于做成这件事的成本。这里的差别可就大了。
怎么说呢?就像普通人赚小钱就挺不容易的,更别提持续盈利,至于说赚大钱?就更是难上加难。
这不是什么妄自菲薄,也不是说有“大志向”就如何影响(限制)自己,而是要认清一个现实,就是凭什么?或者说,为了什么?
如果只想着赚大钱,或本能够赚点小钱,前者的风险是百分百,后者的风险是百分之五十,当然收益也是。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百分之五十就足够改善自身的状况了,或者说动摇吧;若是百分之百,则试错的成本很高的,试错机会本就很少啊;试想一下,从改善到彻底改变,多少人能适应下来?而只是改善到适应呢?总归是稳妥些,踏实些,甚至更容易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和感到满足与认同。
所以,我总是不要做那个出头鸟,也不要做那个拖车尾的,百分之六十就挺好。余着,就很好。
从股市的角度来讲,落袋为安,及时止损,包括说让利润奔跑,其重要前提都是“让游戏继续下去”才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余着,可以给自己一份注意力,然后等待机会,等蓄水池再次满了,再取一瓢。如此反复操作,要远比“站岗”更容易接受。主要是踏实啊!
而说“一样的人”(做大事的人),其实是没办法,或者说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只好这样去做。因为如果做小事,就算小有成就也还是亏损的。“打炮打蚊子嘛。”
当然,还可以从解构的角度去说,也没毛病。所有的大事都是一件件小事组合起来的。然而,从“概率学”的角度和“熵增”的本质,一件事接一件事的成功的概率只会越来越小。
可能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觉得这是安全。但注意力是有限的。一不留神可能丢了一个两个,好像无所谓。但篮子太多且大,鸡蛋太小,如果又放得密集呢?一旦磕碰起来很可能就是必然碎光光。反而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需要看好一个篮子,即使碎了,也可能是掉出来的,而不会是底下的部分,更不会是没被晃动的。
就始终要把人考虑其中啊。自己是怎样的人,能做到的,然后才是考虑如何最大化自己。就像股市,要先守住本金,这才是让游戏继续下去的根本,然后才是以多少的亏损换多少的盈利……
兴许,用脑子你能超越百分之六十的人,而不用脑子你可能超越百分百的人,或只是百分之五十中的人,其中的差别不在于可控的百分之十和可能的百分之四十,而在于你可承受的风险是百分之四十还是百分百。总归不是为了赢才赢的,而是能赢多少到最终拿到手的多少才是你的。不要试图从一场游戏中榨取出最后一分利润,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