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春节,我们都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局面,我们都是第一次应对。每天看着数字一面揪心,一面担心。一开始,人们还试图一边疫情防控,一边欢度春节。可是很快,就达成一致行动: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最近一直在读石中英老师的《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第四编中的《从SARR看人生与教育》很合时宜,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也特别符合当下我们每个国人的心境与处境。
一个倡议,14亿人民春节居家隔离不出门!一声号召,上千医生离开亲人不顾生命危险奔向疫区!一个命令,中国速度一周多建成两所医院,没有动员,短短几天数亿善款捐赠灾区!一个需要,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取消休假,坚守岗位!武汉告急,全国上下医务战士前赴后继,纷纷抵达疫情最前沿。一时间,各行各业,尽职尽责为民服务,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人尽所能贡献力量!
这样的春节,如此特殊,这样的寒假,如此特别,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但是,生活即为课程,生活历程就是课程内容。除了做好防护,合理作息之外,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思考是人生和教育。
1. 生活习惯与生命质量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教育中对孩子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这个春节,关于生活习惯中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掩住口鼻打喷嚏、吃饭中交叉感染、膳食营养、生熟食品分开、锻炼、睡眠、免疫力等话题,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家长们带头做到,平时三令五申,在这个时候,不用在多做强调,只需要行为示范。孩子们就会从生活习惯转化为生命质量的高度,如果不落实这些细节,就会导致病毒侵害。
孩子们每天和家长和老师一起关注疫情进展,是会提高孩子们对这些良好生活习惯的理解能力的,也会成为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动力。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生活良好习惯计划等,帮助她们更好的理解生活习惯与提高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
2、幸福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斯宾塞说“教育要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怎样去完满的生活,这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也是教育中应该教的大事。如今,冠状病毒的肆虐,让我们看到了重新理解教育目的的必要。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的教育中,考个高分数,进个好学校,有个好工作,一份不菲的收入,一套房子,一辆车子……成了孩子们的理想。论文发表,职称过关,收入增加……成了老师们追逐的成功。可是,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或许这样能使人成功,却不能使人幸福,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却不能使社会变得美好。当一个人没有幸福感的时候,一切的成就都是云烟……为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她们做好准备,幸福可能就在某一个细节,你用心去体会,你就会觉得内心的满足。幸福就是当病毒来临,一家人都能在一起且平安,幸福就是病毒肆虐,一家人健康在一起吃顿饭,内心的富足远比功利的成功更能使人快乐。
3. 从个体健康、社会安危到家国情怀
过去,有很多家长对孩子们只关注学习成绩,不关注国际国内大事要事,甚至引导孩子们只顾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学校仪式感满满的入学礼现场,带着孩子插队,用完的道具随手扔在操场上,我们的家长都熟视无睹。一位四年级的班主任跟我说:我们班安排下周值周工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愿意当值周生”,原因是“当值周生太耽误时间,会影响我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观点培养的孩子们将来注定不能被更广阔领域所需要所重用,注定难成大器栋梁,注定妨碍孩子的人生价值发掘和体现。在疫情防控这场战役里,通过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大数据呈现,我们一定要带着孩子们去慢慢理解个体与团队、国家的关系,以及这个关系里一域与全域的系统思维。
在这次全国各行各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过程中,各行各业人员所呈现出来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构成了疫情面前的众生百态,有家长说,这样严峻的疫情谈论太多会吓着孩子们。但是,疫情面前没有年龄之分,未来生活更需要孩子们从小独立思考,深思斟酌,学习的过程既是不断积累储备的过程,也是一次次选择的过程。让孩子们在这防控疫情的过程中,看到科技的力量、决策的关键、人性的多样、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的丰富,都是难得一遇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