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I木易子杨(尊重原创,转载请声明,否则必究)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从普通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干起,积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慢慢走到了管理岗位。
在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几十年过程中,都会冠以各种职场称谓。而我们经常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四类:
第一类:直呼姓氏+哥姐
这类称呼,表面上是亲昵,实际上是刻意的拉近职场关系。很多公司都有这种习惯,平时职场里,生活中,下班后,可能会这样生活化的称谓。
第二类:面对比自己职级高的人,都直接称呼领导
称呼人领导,对称呼人本身没有任何加分。甚至会有影响。陌生人之间称呼领导,表面上是尊称。因为不知道对方具体的职位或者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姓氏。让对方感觉彼此之间虽有礼貌,但不够熟悉,还是有距离感。
若是熟悉之后,还称呼领导。要么是称呼人自己矮三分。要么就是被称呼人值得被称呼为“领导”。领导这个词,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称呼,那就非常有深度了。能被人称呼领导,能间接的说明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能力,进而凸显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是非职权影响力。
能被人称呼领导的人,不管是工作的能手,也是生活交流打交道的高手。
一个人被人称呼领导这两个字越多,那整体看这个人越优秀。
第三类:XX总
在工作中,经常会被称呼为XX总。甚至在生活中也会被称呼为XX总。见人就是总。
这样的称呼也有两层含义。
其一,就是冠以姓氏+职位夸大。本来姓刘的领导只是主任,或者经理。直接称呼为刘总。这只是习惯姓称谓,没有任何尊敬的意思。更没有发自内心的佩服之情。
其二,见人都是总,那就是廉价的客套,绝大多数人能听出来背后的味道。
一个光杆司令也是总,管理五个人也是总,管理几万人也是总。
一个总字背后,千差万别。
“总”和“领导”两个词之间,假如是真诚的,差距就是“员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对你敬佩”。
第四类:按照职位清晰划分称谓
是员工就称呼“老师”,这是平级之间。是主管就称呼“主任”或者“主管”。是经历就称呼“经理”。是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就称呼“总”。这就是最简单高效的称谓,故意淡化职场文化,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是工作关系。但事实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用话捧人”、“用话杀人”。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字的背后,蕴含了太多的奥妙。
作为企业里的管理者或者员工,往往忽略彼此之间称谓隐含的深层次意思。
也许有一天,你也创业了。记得争取让员工称呼你为“领导”。
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配员工称呼为“领导”。
大家有什么亲身经历,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我是HI木易子杨,聚焦财经和职场创业领域,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