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庆初见潘金莲想要勾搭,找王婆牵线。这件事《金瓶梅》花了一章来写。
西门庆可没有冲上前就说,王婆,那个啥,我给你10两银子,你帮我勾搭下旁边的潘金莲。因为中国式谈话最讲究含蓄,给双方留下回旋余地,要是西门庆这么说了,王婆拒绝可怎么是好。
西门庆一共去找了王婆几次?5次!
第一次,他来打听潘金莲是谁。最后的结束语很要紧,问起了王婆的儿子“却不交他跟我,那孩子倒乖觉伶俐。”话中之意,我可是个有能力的男人,你帮我干事有好处的。第一个回合到此为止。
第二次,两个时辰后,西门庆又来了。王婆懂不懂他的意思?懂的!王婆迎过来一语双关,“大官人,吃个梅(通媒)汤”。西门庆还端着装傻,希望对方把话挑明,“我问你这梅汤,你却说做媒,差了多少。”只是他碰到了老奸巨猾的王婆,给你台阶你不下,那继续打哑谜。王婆说有一个倒不错,就是年级大些。西门庆大概以为王婆会牵出潘金莲来,“自古半老佳人可共,便差一两岁也不打紧。真个多少年纪?”王婆子道:“那娘子是丁亥生,属猪的,交新年恰九十三了。”话说到这里,西门庆只能讪笑而去。
第三次,这天晚了,王婆点上灯,西门庆三访。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这其实也是句双关。但双方后来都没接话。只能作罢。
第四次,第二天一早,西门庆又来。王婆看他如此迫切,便知杀猪的机会到了“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交他抵不着,那厮全讨县里人便益,且交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败缺,撰他几贯风流钱使。”
谁先开价谁吃亏,王婆自然晓得的,再则挖人墙角毕竟在道德上立不住脚。王婆只拿言语撩拨,等西门庆先说。西门庆再次把话题带歪,说到烧饼去也,最终也只能干坐会走了。
第五次,西门庆一来就掏钱,嘿嘿,万事好说。
初读这段文字觉得冗长累赘,再读竟是明白了,我们身边很多人就是如此说话的。比如回老家过年,七大姑八大姨说话也是各藏机锋的,说儿女不孝忙地可能是在等着你接话这是能干,说找不到对象发愁可能是在表达我那么优秀,他们配不上我。要是碰到心思玲珑的人,就会愉快地聊下去,要是话不投机也只能打住。
长久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社会,太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容易遭受打击,所以我们说话养成了讲究态度不讲究事实的习惯。
比如明成祖年间立储风波许多大臣因为立场过于鲜明被杀。老江湖们才活了下来并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一日,朱棣问杨士奇太子监国时的表现,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大臣们打成一片,威望很高的话,太子一定完蛋了。想拉拢大臣,抢班夺权,学习李世民么?
换个答案:太子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太子没有能力还继承什么皇位?
杨士奇的回答:“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决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听起来是不是像什么也没说。没关系,朱棣满意就行。
有个职场笑话。
老板突然问你忙不忙?
回答忙或者不忙都是有风险的
说不忙,老板会觉得你工作太闲
说忙,老板会觉得你不忠心
职场老油条会建议回答:我马上就来。
写实派的《金瓶梅》就可贵在此,不评说只描述,所写场景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