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罗曼罗兰的那句"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启发,细细回味一些人,一些事。
世上大多数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血泪史,辛酸史,所以我们来世间是来历劫的吧,因为每个人都有苦的时候,只是有些人学会了苦中作乐。
我一直尝试着去看遍世间的人生百态,但其实有些不自量力,故事那么多,我能知能解的可谓寥寥无几。因为一直推崇"缘分"二字,哪怕是一本书,与之结缘也异常珍惜。因为台湾美学家蒋勋,我真的爱上了那本曾经拿起又放下数遍的书——《红楼梦》。
在我得知《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名字均有谐音,霍启为"祸起",甄英莲为"真应怜",娇杏为"侥幸",元、迎、探、惜为"原应叹息"等等,我似乎看见了慈悲,看见了那种无可言说的悲悯。且应宝黛二人的命运终结,我知道这部作品,即使没有人生百态,也可达半百。
都说千万个人读红楼,就会有千万卷《红楼梦》。甚至每个人,于不同时间段读红楼,亦会生出不同的情愫与感悟。经典传世之作是值得反复品玩的,时光与年岁,心境,经历等等都会让人有不同的觉醒。
也许流传最广的是宝黛二人的爱情,即使没看过《红楼梦》,也听闻一二,但细细读来,才知道这部作品的复杂和伟大,曹雪芹亦如此。
古代精致的建筑,官场里的潜规则,富贵人家的教育、穿着打扮、饮食、养生、礼仪等等不尽其数。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的价值观会影响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在我们内心都有存在的影子,感受到它也许只是把它从阴影里放到了阳光下。
年少不经事,红楼读得一塌糊涂,了然无趣,当我有意识去看人生百态,才对其中辛酸一知半解。
我们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身边人的影子,甚至是陌生人的影子,曹雪芹大概就将世间大部分的人性都囊括在这部作品里了。
英莲就是被人拐走的儿童,薛蟠就是目中无人的富二代,黛玉就是体弱多病的千金大小姐,宝玉就是富人家的纨绔子弟,王熙凤就是精明心狠手辣的企业家......我想看到更多的人生,想看到更多的人性。
前三回之浅悟
一、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借黛玉之眼,描绘了荣宁二府之气阔,见那气势如虹,谨小慎微,早已听闻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因自家的教育甚好,黛玉懂得礼仪教养,又因身子孱弱,独让人爱怜。这样一个女子想必只有忧从中来,悲从中去罢了!
二、宝黛初相见
有人说《西江月》是曹雪芹在写自己,对自己的又爱又恨。那种享尽荣华富贵的仪态是爱,"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是恨,恨自己无得无能,家道中落之后无法重振家业。
在宝黛未见面之前,曹雪芹没有用任何笔墨去描绘黛玉的长相,而是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以宝玉的口吻去写她的美,"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种娇弱甚至可以说病态之美跃然纸上。
因有前世神话之说,初次相见却作远别重逢,不知现世之一见钟情者是否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之感。
宝玉称她为神仙妹妹,也许早已注定美得不可方物的她是世间不可多得的,晃晃悠悠,飘飘渺渺,如霎那间的烟花,美丽而短暂。因黛玉无玉,惹得宝玉摔了那命根子,黛玉便自责是己之过,淌眼抹泪。
抑或日后终为泪,泪尽之时情亦尽。
三、熙凤之精明
西方有学红楼者,最爱莫过于凤姐。黛玉娇弱微微、哭哭啼啼,没有正当年纪的芳华,不是可爱之人。而凤姐初次出场,便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在这个个都敛声屏气的气氛里,如此放诞无礼之人必是地位不凡。
见林妹妹来,夸其美也不忘赞贾母,提前准备妹妹衣物,告知妹妹想要什么只管告诉她。可见她在贾家的地位之高。
她精明能干,细致周密,十几岁嫁进贾家,便掌管家族里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三百来人,拿现世来说,可谓是十足精明的企业家,可她的人生结局那便是后话了。
心徜尘世间,梦在红楼里。
红楼路漫漫,人生何凄凄。
到头梦一场,万物皆归空。
不知何时了,直露下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