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完《南渡北归》,算是没有辜负居家隔离的日子,在新冠疫情蔓延的时候读此书,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可惜总有一些不安的情绪打扰敏感的心,只能浅浅谈一下心得。
第一部《南渡》,最让人心疼也最振奋人心。在抗战时期,北大,清大,南开等各大学的师生们,为了保护国家的文物、文化,不被日军的炮火摧毁,由北京迁往长沙,转到昆明,再到四川李庄,临时组建了西南联大。一次次的往南迁移中,有几位大师的轶事特别有趣,也别彰显大师风范。一位是北大校长梅贻琦,在昆明跑警报的时候,他总是不慌不忙,衣冠整齐,即使炮弹从天而降,师生惊慌失措,他也保持一贯的云淡风轻。后来联大发生过几次学潮,即使梅校长知道政治立场不一样,他也始终维护学生,几次从当局手里营救被捕学生。正如他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大,而谓大师之大也”。梅校长的修养处事,是后来很多领导学者想模仿而又不能及的。跑警报的日子,还有一个大师也是让人泪中含笑的,他也是北大的教授,叫刘文典,他当时是教《庄子》的,在跑警报的时候,沈从文年轻,跑得飞快,他叫沈站住,说:“你跑什么跑,我跑是因为如果我不在了,就没有人教庄子了,是庄子让我跑的。”沈也不知道怎样回答。想想在那种如此紧张的氛围里,还能相互揶揄一下,真的需要莫大的胸襟。很多大师,都是一边跑警报,一边教书治学。我读这部分的时候,疫情大爆发,很多城市一下子按了暂停键,车水马龙变成了空巷无人,手机里疫情消息一波淹过一波,我似乎也体会到“明天和意外,不知谁先到的”感觉。但终不能和大师们比较,这个时代更不能和战火连天的时代比较,只是在特殊的日子,有一份特殊的体验罢了。
第二部《北归》,指抗战胜利后,南迁的大学陆续复校的故事,其中也是辛酸与纠结并存。在刚刚结束抗战,物价暴涨的时代,很多大师可谓是妻离子散,疾病缠身。如考古学家李济,妻儿俱亡,林微因,固疾难医。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保护文物文化,读书治学,也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北归也是一部血泪史。
第三部《离别》,看完第一二章,心里特别难过,我竟有些不想读下去,或许我就从未读过此书。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书,且不说他的文笔如何,就单单作者查阅那么多的史料记载,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正如书里描写的陈寅恪,凡事都讲究一个出处,大概作者也是这样治学的吧。书里还有一个我不认识的胡适,一个致力于救国救学的人—傅斯年。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历史不会忘记曾经为我们民族,国家付出的人。但是希望历史的车轮,不要重蹈覆辙,让中华文明永远传承。愿新冠疫情早点结束,还我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