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上学期的数学课还是太常规了,缺乏点发散性思考和趣味性。
满天飞的概念和做题套路……
我试着去做一点变化。
给一节数学课加点料
这个学期的数学课本明显增加了难度,在准备除法“平均分”这门课的时候,我在想如何设计得更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我觉得这个设计需要满足:
1.贴近生活的。让核桃板栗们有代入感的环节。
2.通俗易懂的。一个故事的方式是核桃板栗喜闻乐见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
3.具备一定操作性的。他们不擅长说,但他们喜欢动手,课堂上如果无法动手但至少这个设计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可操作的。
结合这3点,我想到了3个故事:
1.孔融让梨。
2.陈平分肉。
3.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选哪个?
“融四岁,能让梨”,每天背三字经里最熟知的段落。孔融根据长幼次序,把大的梨分给了兄长,把中的梨拿给了弟弟,自己拿走最小的梨。
孔融通过这种分梨的方式展示了“尊长爱幼”高尚的品格,分梨也让每个人舒心开心。但是,孔融本人真的开心吗?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孔融,你想吃到更多的梨吗?
我围绕孩子们熟悉的这个典故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样分梨,让哥哥、弟弟还有自己都开心?
这个设计的目的:
这个设问基于课本:导入平均分“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概念,初步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意义,为除法的学习进行铺垫。
核桃板栗们对典故的再设计
我们花一节课的时间,以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个语文典故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
孩子们对于这些生活化并且熟知的典故十分感兴趣,讨论也十分热烈。
当然,孩子们的设计往往会超乎你的想象。
A:将每个梨子都切成3份,每个人从大中小的梨子中各拿一份。
钱核桃:不错,A同学的思路很棒,这样每个人都能拿到不同大小的梨子了,感觉很公平了。但是,我们怎么确保切梨的时候每份都一样大呢。万一不小心切大切小了,会不会有人觉得不公平?
B:把所有梨子都切成一块一块的,大家一起吃!
钱核桃:B同学的设计很有创意哈,而且我们都喜欢把梨子切成一块块吃对吧!但是,万一哥哥吃得比较快,那弟弟的那份会不会被哥哥吃掉了啊?而且嘛,把梨切成一块块会有大有小,我们能确保公平吗?
C:让爸爸妈妈买梨的时候买一样大的梨!
钱核桃:很棒的答案,我们的同学都会自己设定前提了,考虑得很周到啊!那么,如果爸爸妈妈买回来的就是不一样大的梨呢?
钱核桃:大家想想,作为现代版的孔融,我们有没有可以借用的道具呢?
D:把3个梨都榨成汁,倒进三个一样高的杯子里!
钱核桃内心os:这个其实就是我期待的答案,并且也符合导入解释“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设计逻辑。
钱核桃:D同学十分棒,平时大家都最爱喝果汁,大家看看,我们3杯一样高的雪梨汁,是不是每个都公平地吃到一样多的雪梨?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开心?
一个不一样的设计
原本设计应该到这里就进入到下一节课的正式教学了……
E:把大的梨子一人一半分给爸爸妈妈,把中的梨子一人一半分给哥哥和我(也可以给哥哥多分一点),把最小的梨分给弟弟。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虽然没有达到平均分的解释条件,但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思考。这里导入了新角色爸爸妈妈,在分梨过程中,爸爸妈妈得到了孝敬;哥哥和我也尽可能拿到了较大的雪梨,如果哥哥分到的那一半梨比较大的话,哥哥也得到了尊敬;弟弟拿到了这个故事中唯一一个完整的梨,大概也是得偿所愿吧!
这样的答案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设计很贴近生活,也很公平,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到快乐,至少我眼前的这群“小孔融”都这么认为的。
钱核桃:出乎老师意料的答案,很漂亮的答案。大家给她掌声……
借助这么一堂数学导入课的问题设计,在获取教师所需要的引导方向同时,让核桃板栗也更好地理解一些概念并进行讨论-发散-设计,在典故中感受数学概念的存在和魅力。
更重要的是,还能从中感受关于“公平”“尊敬”“孝敬”的品质。
最后,祈求更多的灵感让钱核桃不用苦恼于单调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