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是借用陈文茜一篇介绍奥普拉文章的标题。
奥普拉曾经在她的自传里说:在这几年中,我开始思考生命中哪些事情最重要,然后在成为更有深度、更有标准的人,努力实现对社会和世界的责任。她说,有钱当然很好,你会有买不完的漂亮鞋子,可是拥有一大堆鞋子、车子或房子的人都晓得,这些东西无法充实他们的人生。相对的,追求有实质意义的人生,实际去服务和投入,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圆满。因为她的一个老师金恩博士对她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名,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伟大的人,伟大与否,取决于你是否服务他人。”如果你透过你的工作、你的人生目标,投身于服务、增进与他人的关系,你的人生将迎来无比的美丽和恩典。
马雅·安哲罗是一个已故的黑人女作家,是奥普拉的心灵导师,当奥普拉女子领袖中学刚落成时,奥普拉感到非常欣慰,对马雅说:“这所学校将是我这辈子最伟大的成就。”结果马雅却说:“你错了,你的人生成就就是每个你曾经接触的生命!
今天大年初二,放假第二天,放假时间是适合整理房间和自己的时间。看着满屋的书籍、古琴以及还未整成套的笔墨纸砚。我想盘点一下2017年对我影响重大的书、人和事,他们是我曾经接触的生命,在我解码自己的时候形成了性格密码。
朋友圈。
我的朋友圈中有几个人每天坚持画画,每晚晒一幅画作,在别人看来他们品味高雅,对他们而言,他们不过是在每当夜幕降临、夜灯开启时,铺上画布、拿上画笔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写字、画画是他们对抗岁月的时间漏斗。日积月累、时间久了,自成一家,画画写字成为人们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而这背后其实是时间。有些人拿时间刷剧,有些人拿时间刷微信,有些人拿画笔写字画画,本质上并没有孰优孰劣,只是每个人喜欢的方式不同而已。就像有人问梁文道:“你每天读书五六小时的书,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你是怎么坚持的?”他笑着说自己其实没有坚持,只是必须这么做而已。然后他说:“其实我只是比较幸运,每天用很多的时间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而已。”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当你接触这些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无形当中,你会受他们影响,然后成为像你周围朋友一样的人,做和他们一样的事!
吴晓波。
毛姆说过:“那些书对于人的意义只有读过的人才知道。”是的,读吴晓波的书对我的意义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年我把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水大鱼大》等等书都找来看,可以说吴晓波是对我影响较深的一个人。
做为新华社记者出身的学者,他身上有几个特点:一、有广度。他关注时政、关注经济,并说有建设性、理性的言论。他每天的“听见吴晓波”,记录的是他当下对时政、经济的思考,也记录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二、有深度。新闻记者分厉害的与不厉害的,不厉害的记录现象,厉害的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再厉害的追本溯源去寻找事件背后的源头。记得我听过人民日报福建分社副社长赵鹏的一堂课,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说了一句话:“我平常没什么爱好,就是放假的时候、有空的时候写写论文玩玩。”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源头,赵鹏就是那种厉害的记者。因此他的文章上人民日报头条是件常事。吴晓波也把他对经济、时政的观察写成深度的文章,有对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的介绍与思考,也有对投资、理财的介绍,还会请一些业内人士介绍行业最新动态,满足了我对当下时政经济的好奇心。三、倡导读书和倡导更美的生活方式。虽然他的书写很多商业故事,但是我在他的书里看到一条主线:一个喜欢看书的人和一个喜欢写东西的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怎样保持敏锐与适度的钝感,怎样在内心与外界冲突时寻找一个平衡,怎样在商业社会中保持对时代潮汐的观察者与领先者的地位,怎样在自律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并建立自己更好的生活。四、引领与分享。有些成功的人吝于引导他人,也吝于分享自己的心得,而吴晓波却愿意将自己的心得与八零后、九零后作分享,并在分享当中取得他自己应得的利益。
古琴老师黄小秋。
关于古琴老师,我写过一篇《我们该如何优雅地老去》的文章,讨论的问题如同标题一样非常简单,但却十分令人深思。他是引发我思考“人该如何优雅地老去”的源头。
他教我古琴,教我古琴文化里蕴含着中国文化也讲究精确的文化内涵。但我觉得除了古琴之外,他教给我一种生活方式。
他爱花。吃饭、喝茶、弹琴,面前都要摆一盆花。花必须是他亲手栽的、插的。花放在眼前,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心情大好。他是八十年代厦大建筑系的高材生,十八般武艺,年少时写字画画,年青时组建乐队,中年时做起古董生意兼学古琴,老年时在西街租了一个院子做琴馆,每天泡着茶在院子里坐看日落西山。他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简单的食材在他手里能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破陋的盘子在他手里能变成有着禅意的花盘,再摆几颗松子便变成一处盆景。
多数有才的人性情清冷。他却不是,反而非常温暖。学生们有时中午或晚上饭点时分还在学琴,他自己下厨煮给学生,把院子的一间房间开辟成饭厅,摆上长桌,铺上方格布,点上颜色昏黄的台灯,在许多寒冷的冬夜师生聚餐,小酌一杯,感觉“酒逢知己千杯少”。
多数有才的人性格乖张,他却不是,经常被女学生“欺负”。我喜欢和他聊天,每个周末一有时间就找他学琴,顺便聊天。我是最调皮最不勤奋的女学生,喜欢和他开玩笑,最早认识他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学古琴是用来装逼的”,他不怒。看着那么多的女学生,我给琴馆起个名字叫“盘丝洞”,给他起个名字叫“黑山老妖”,他不恼。
他是生意人,但不计较。几万的吉他借给学生的女儿练习,几十万的古琴也能借给钟意的学生带去深圳。他真是一个奇人,也是一个好玩的人。受他影响,我开始热爱古琴,开始写毛笔字,更是爱起花来。饭厅摆一盆,琴桌摆一盆,阳台摆几盆。
看过冯唐一篇文章《带着诗和香水离开》:我15岁时立志非绝学不学,非班花不娶,到了30岁的时候,见了些世事,也做了一些世事,班花也都嫁给别的中年男人。我认同“渔父”的观点,有机会就横刀立马多做一些,没机会了,就收起雄心,爱古玉,古瓷,读周易,听春雨,不知春去几多时。
我时常想起屈原的句子,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和世界产生巨大矛盾时,我越来越认同他的做法,保有精神和肉体的洁癖,不管时俗,不管天气,不再给傻子们任何时间,不再把欲望推给明天,带一具肉身,一本古老的诗集,一瓶浓醇的酒、一瓶来自遥远国度的香水,找一小时、一天、一周、一月的时间,找一条河,一个湖、一段公路,一座山,用诗罩心,用酒罩头,用香水罩身,暂时不在,如同死去。
星空之下,时间之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必失,只有自在。
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2017年,我做过一些我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在单位领导指导帮助下和同事策划组织“书香国税文化节”,比如维护单位微信公众号、设置“泉州匠心”“税月心路”栏目等等一些事情,觉得已经跳离文秘这个岗位去做一些事情,从策划、组织、宣传、总结、出宣传小册等等实现闭环管理,显得与众不同、品味独特,让人觉得十分过瘾。从思维方式上,我觉得可以归结为芒格说的“多元化思维模型”。
2017年下半年我中断了近三年来夜读的习惯,下半年全力准备厦门大学MBA。认真看的书没有几本,其中之一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放在床头,看了两三遍,受益许多。
作为投资家,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并不是教你怎样投资的,关于投资他讲的非常少。在这本书里你可能看到,芒格更像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反反复复地强调几件事情:一是跨学科学习。二是建立自己的多元思考模型。人生应该有多少思考模型呢?他说至少要100多种。三是经济与心理学学习的重要性。四是清单的帮助。
这位老先生非常热爱孔子。他有句因为非常励志而出名的话:“想要得到一个好的配偶,就要能够配得起她。假如你想要一个好配偶,那么需要足够优秀。”
我是一个文科生,最近几年写论文,一直对数据模型反感,为此和我师父、大学老师陈庆海抱怨了好多次。理由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不是模型可以解释的,因此一直排斥模型。真正让我接受模型的是芒格。模型是什么呢?是套路,是规律,是抓住最重要的几个变量形成的一个复杂公式,他不排除变化,但细小的变化不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颠覆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小时候读过这样的课文。居里夫人把获得的奖杯放在地上给孩子们玩,这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除了读到了居里的洒脱,还读到了把荣誉不当一回事的隐含信息。因此这么多年来,虽然我不是居里夫人,但是一直就不是特别在意取得的成绩。这样养成思维习惯以后,就不善于总结了。直到读到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关于积累的片断。
他说, 尽管天分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天长日久,那些认真做事的人,慢慢会超过那些靠天分的人,因为他们有实践、有思考。心怀梦想是必须的,但是脚踏实地更是必须的。因此要改变现状, 接受现状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那么,怎样积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一天答案自然出现。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去总结它,找到未来工作生活的方向。
因此,不迷茫,不害怕,心怀敬畏,心怀希望。
要善于积累,要善于总结,这也是今天我写下2017年这篇复盘文章的一个原因。
“旧年已去、新岁已达,我们各自打扫庭院、断舍离,打扫庭院以待院中桃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