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刘渡舟
这条是小柴胡汤的禁忌证。小柴胡汤有两个依据:胸胁苦满,喜呕。这条里都有,但是不属于小柴胡汤治疗范围,胸胁苦满,喜呕是湿热和水饮造成的,不能用小柴胡汤。
迟脉属于阳虚,如果是里寒,就会有手足凉,手足温说明迟脉不是阳虚寒证。医生下之后,导致脾虚,湿邪内壅形成湿热,导致胁下满痛,发黄,同时还闭郁太阳所以颈项强,这个颈项强和湿热有关,不是外感问题。津液不化,导致口渴,喝水则吐。这时医生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芪是苦寒药,对脾有影响,人参大枣又能助湿热,所以必然下重,就是大便不利。这里的呕吐用半夏茯苓汤比较好。
胡希恕
脉迟浮弱,就是气血不足于外,与上条血弱气尽是一个意思。这时还是恶风寒,表证还在;手足温就是内有里热,阳明热会手足汗出,手足温说明不光有热还有湿。阳明病,热越重越实,水分丧失越快;太阴病,则水饮重,腹痛下利。这里医生用了下法,胃气虚,邪气就向胃集中,水饮也向这里集中,所以胁下满痛。里有湿热,而且有水逆证,用小柴胡是不行的,需要用五苓散加茵陈。
这段主要说明表,里,半表半里,每个病位都有两种症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
刘志杰
这段说明表虚不足,脉迟有寒,但是又手足温,说明里面还是有热,那么就是外有表证,内有寒热。医生认为手足温是有里实,就用了下法,导致阳明胃气不足。这样阳明热不足,太阴寒湿加重,就出现了不能食的太阴证,影响了表邪入少阳。
接下来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这时认为不可汗,就用小柴胡汤,结果更严重。小柴胡汤真正阳证的半表半里,有寒性和疏泻性,只能加重里虚。这时水湿不能化津液,就会出现渴,如果喝水又会加重水湿,导致呕,甚至吃饭都恶心。这时候就不能再清热了,要伤胃气的,可以考虑茵陈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