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抵達的列車》是趙涵漠的成名作。說起來,趙涵漠不是中青冰點第一個寫特稿的記者,自始至終,這個欄目的稿件都延續了這樣一種長報道特有的模式。相比之後的模仿之作,趙涵漠寫作的態度更審慎,更細緻,更聰明,三觀也更正。特稿的技巧雖然是固定的,如果是三觀有問題的人用,產生的反面效果可能會更大。鑒於我也要寫一篇兩主角的文章,那就再來仔細地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
線索
在死亡的人里,找到了兩個人,兩個大學生,一男一女。雙線的文章一男一女最好,因為用第三人稱指代的時候,寫“他”和“她”比較不容易弄混。學生的身份,更容易引起從家長讀者到青年讀者的共鳴。
內容並沒有非常令人驚奇,只是在災難報道中,以如此事無巨細的描述來勾勒單獨一兩個死難者,還是不多見的。但是其中有個與倫理有關的問題,窺探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不是可行?對死者,當然可以。活人呢?他們會願意嗎?
-線索分析
1、朱平:
可以直接拿到的信息:微博,朋友的微博,人人,尋人啟事
外圍採訪得知的信息:打電話叫她起床的朋友、知道她大一生活的同學、跟她比較曖昧的同鄉男生、父母(家庭狀況)、列車行進情況(炒飯,pad,啤酒)、群訪(撞車前情況)、死者的物品(相機裡面的照片、草稿本等)
2、陸海天:
可以直接拿到的信息:微博照片、人人、朋友們微博里發佈的有關他的內容
外圍採訪得知的信息:學校履歷、志願者時的同學、學姐、籃球隊的對手和隊友,出發前聊天的同學、小組答辯的時候的說話
summery: 其實整篇文章里,寫朱平要占2/3。我猜想大概是女孩子的社交比較多?而且她是回家,家裡的親人和朋友對她的期盼同實習是不同的。
- 如何架構
這一點也是Vivian非常強調的,就是電影化敘事。什麼是電影化敘事呢?作為觀眾,你是知道什麼事情發生了的,就是這倆人都死了。然而這篇稿子的主人公,他們是不知道自己要死的。“就如同,教室裡有一個炸彈,不告訴你的話,就講著講著突然砰地一聲;而如果告訴你有炸彈,你是一邊聽講,腦子一邊想著炸彈在滴滴滴。”
而文章中間,也時不時地用一些草蛇灰線的轉折,來暗示最終的悲劇結果。
細節選擇
在描寫兩人生活畫面的時候,是要有側重方向的。按他倆來溫州目的不同,定下以家庭和失業這兩個永恆的主題為中心。在對朱平的描寫里,開始和結束都是跟家庭有關係的:換票、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成績不理想無顏見爹娘、最後給家裡打電話,只有一部分集中寫了她的大學經歷和活動。在對陸海天的描寫里,則是和社會活動表現比較多的,雙學位、籃球隊防守特點、中網志願者、和朋友聊人生規劃。沒有父母。我相信採訪的時候,一定是采到過家人的。
行文給人的感覺是,很像一個說書人。其實觀眾都知道故事的大概,你要把節奏把握好,要把細節鋪陳到位。下斷語的時候,要用比興,而不是自己來。
如何組合細節是個技術活。一個畫面里呈現的細節,不需要你實打實地去描述,有時候要去想象它像什麼,有時候羅列細節即可。這個以後想明白了的時候再寫……